道教的洞天福地是怎么来的?
在先民们为神仙住所设想的基础上,道教教祖张道陵的《二十四治图》正式为神仙2确定了住处。他认为修道者为了修道成仙就必须考虑住处的具体情况,要考虑那里的路、门、山、水及各种地脉,要结合“易”学阴阳八卦的原理和二十四个节气统筹考虑。根据这些原则,他在可及的境界中选择了二十四个地方,称为二十四治,这就是洞天福地的雏形。后来,二十四治的概念逐步扩大,首先产生了“洞天”的概念,因为这二十四治基本都在山林之中,有山就有洞,这些洞往往就成了道土修炼的天地。到了唐朝,道士司马承祯在对全国范围内的这些洞天、福地进行统计十后,发现已有了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他据此写出《天地宫符图》,不仅正式提出了“洞天福地”这个名词,还确定了洞天,福地的数量,名称,指出它们的具体地址,对每一个洞天或福地都作了地理学上的详细描述。洞天福地的概念由此确定的洞天福地的名称、地址,一直被道教沿用至今。
上一篇:道教中的十洲有哪些?
上一篇:道教中的十洲有哪些?
道术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