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师道的前身是张道陵于蜀中创立的五斗米道,因道教徒尊称他为天师,所以又称天师道。天师道在形成初期,只是深居在巴蜀地区发展自己的势力,直到第三代天师张鲁时,与益州牧刘焉结盟,施行“政教合一”的道民管理制度,天师道此时声威大震。后来,张鲁降于曹操,迁徙汉中民众数十万到关陇中原地区,天师道也随之传到了北方。西晋时,天师道一部分打入士族社会,逐步上层化一部分仍在民间从事秘密活动。东晋时,孙恩、卢循利用五斗米道领导农民起义,前后达十余年;上层和下层的教民也因阶级的不同而相互斗争。南北朝时,北方嵩山道士寇谦之在北魏太武帝的支持下,参合儒家思想,创立了以礼拜修炼为主要形式的北天师道;南方庐山道士陆修静在梁武帝的支持下,参合佛教思想和仪式,创立较为系统的道教斋戒仪范,称为南天师道。唐宋时,南北天师道与上清、灵宝等派逐渐合流。元以后,统称正一道,始终处于道教界的领导地位。
上一篇:
楼观派是如何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