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鬓人归,如今虽在,空有千茎雪。追寻如梦,漫馀诗句犹杰。
闻道尊酒登临,孙郎终古恨,长歌时发。万里云屯瓜步晚,落日旌旗明灭。
鼓吹风高,画船遥想,一笑吞穷发。当时曾照,更谁重问山月。
--- 宋·叶梦得 念奴娇 其三

这首词是作者兼知建康府(今南京)时,登镇江北固山有感而作 。此词步苏轼名作《 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原作之韵,在构思和谋篇上与东坡之词有颇多类似。
词的上片是借景抒怀。起句“ 云峰横起”,奇峰突起 ,气势不凡。下句“障吴关三面”,是写云峰分布情景:云雾缭绕的山峰象屏障一样把古吴国所属地区遮去了三面 。三面,是指东、西、南三面。吴关,泛指吴国辖境,此处指今江苏沿江一带。接下去“真成尤物 ”,是作者对云峰的赞叹。尤物,原意指尤异的人物,一般是指女性,这里借指云峰的奇特可爱。
紧接以下两句写从江干极目望去,回潮倒卷之处,水天浑然一体,无边际可寻。这句是用韩愈《祭河南张员外文 》“洞庭汗漫,粘天无壁”的下一句,很切合词意,押“壁”字韵,可谓天衣无缝。一个“秋”字点出时令 。下面五句由写景转入抒情。前面说过,作者曾两次出知建康府,第一次到建康时不过五十岁多一点,还不算老,“绿鬓人归”,回去时头发还是青的;可是这次重返故地,已是过了花甲的人了,人虽还活着,但已是满头白发,回想当年情景,有如大梦一场 ,只有诗情未减,下笔仍象往日那样雄浑奔放。
作者在这里虽然感到年岁日增,精力已不如前,但并无伤感情绪,还以“诗句犹杰”自豪,胸襟是很开朗的。
词的下片 ,则是作者看了眼前景物,思潮起伏,兴起了一系列的感慨。首先他想到东汉末年崛起江东的孙策,也常携酒登临此山游宴,时而引吭高歌。当时孙策正值英年,手握雄兵,有澄清天下之志。可惜他壮志未酬就短命死了 ,饮恨千秋。“万里”以下五句,应是作者兴尽下山,回到自己座船以后的思想活动。他向西望去,万里浓云绵亘,此时北岸临江的瓜步一带,夕阳正照着军营中的旌旗或明或暗,鼓角声随着秋风飘来,词人不禁想到:淮水以北地区已被金兵占领,南宋政权岌岌可危,收复失地渺不可期。安得有一天王师北定中原 ,大军直入金人腹地 ,以实现举国父老的愿望 。“穷发”一词出自《庄子·逍遥游》,指最遥远的北方,词里是指金人的后方,“吞穷发”也就是岳飞所说的“直捣黄龙府”之意。这几句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思想。结尾两句,写月亮从东山升起了,就是这个月亮,曾照遍古往今来的人,其中既有孙策,也有率军南下进驻瓜步的北魏太武帝,当年的情景,月亮通通可以作证。这些历史事件,可是有谁去问过它呢 !“更谁重问山月”这一结句,既有景又有情,让人回味无穷。
宋人王灼认为叶梦得词“ 学东坡??得六七”(《 碧鸡漫志》);清人冯煦也认为他的词“挹苏氏之余波”(《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这样的评价较为中肯 。这首词虽似东坡词之神俊 ,但行文有致虚实相生 ,情调健康且气致生动自然 ,自有一些可嘉许之处。(类似词句)秋水黏天无壁
【黏天秋水净无瑕】《登岳阳楼》罗钦顺·明
(类似词句)如今虽在
【如今虽在卞和手】《杂言用投丹阳知己兼奉宣慰判官》李白·唐
(类似词句)空有千茎雪
【须有千茎雪】《伤蔡文仲秋闱失意四十韵》刘弇·宋
【空嗟短发雪千茎】《酬晋倅徐发承议》李复·宋
(类似词句)追寻如梦
【经眼江山如梦费追寻】《虞美人 六禾词来道去年新安之游,病中未能答也秋深怀远,赋此寄之》陈洵·清末近现代初
【秾春如梦费追寻】《临江仙》陈永正·当代
(类似词句)落日旌旗明灭
【落日旌旗明灭】《念奴娇》元好问·金末元初
【落日半照旌旗明】《百马图》贡性之·元末明初
(类似词句)鼓吹风高
【杨柳风高鼓吹喧】《题秋江别意》杨守陈·明
(类似词句)当时曾照
【当时曾照堕楼人】《逸句》志定·唐
【曾照当时步辇归】《汴京纪事二十首》刘子翚·宋
【曾照当时后苑妆】《过故宜城》项安世·宋
【曾照当时笔阵兵】《寄高春元答怀》区元晋·明
【当时曾照轩辕宫】《登黄山莲花峰》智舷·明
【曾照当时歌舞衣】《金陵曲初唐体》胡直·明
【当时曾照汉家营】《塞上曲八首 宁夏》董谷·明
【曾照当时左纛来】《题粤中遗迹画 越王台》丘逢甲·清
【当时曾照绕梁歌】《对月》弘历·清
【曾照当时图霸心】《燕昭王故城》弘历·清
【当时曾照人年少】《踏莎行 乙酉正月游上海老城隍庙,余少年时常游地也,今久客金陵,故地重来,不胜感慨系之》俞律·近现代
【当时曾照隗将军】《秦陇杂诗》伯昏子·当代
【曾照当时月半钩】《存稿迟疑付梓兼感屏前近事答梅雪》张月宇·当代
上一篇:秋夏读书,冬春射箭,别有山家生计;也将寒火烧佘田,时呼老农耕艺 | 明末清初·王翃 西子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