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 宋·辛弃疾 菩萨蛮 其二 书江西造口壁

[创作背景]这首词写于1176年。当时辛弃疾南归十余年,在江西任刑法狱颂方面的官吏,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内容评析]「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江水从郁孤台下流过,它在那里见到过多少痛苦流离,溶进了多少血泪!这血泪包括了隆裕太后事关民族生死存亡与尊严之泪,作者感时忧事之泪,更主要的是人民颠沛流离之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如今,长安只能引颈以望,而且远望不到了!那重重叠叠的连绵不尽的青山遮住了视线,也阻断了建功立业的进取之途!「长安」「无数山」具有空间、时间,今昔抽象多重意义,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一体,含义深远,更以「望」「可怜」涂上浓烈的感情色彩,写出了无限的惆怅、无限的感愤!「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满含人民血泪的江水滚滚东流而去,是重重的青山所无法阻挡的。「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天色渐渐暗了,黄昏悄然来临,深山中又传来鹧鸪鸣叫,声声悲鸣,吟唱出词人惊悸不安,忧心忡忡的复杂心情。
这首词叙事、抒情含蓄而不直露,借水怨山,悲愤中有雄壮,笔势健举,含蕴丰厚。
[难词注释]①造口:即皂口,在江西安县西南60里。②郁孤台:在今江西赣州市西南贺兰山上。③长安:诗词中常常借代京都。这首词里当然不是指偏安江左的临安,而是指北宋旧都开封,以至于北方广大地区。
http://www.china10k.com/simp/history/5/55/55b/55b07/55b07061.htm
作者的这首词,用极高明的比兴手法,表达了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思 ,堪称词中的瑰宝 。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瑰宝。
造口一名皂口 ,在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万安县志 》)。词中的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嘉靖赣州府志图 》),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刺史时,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 ,而心在魏阙一也 。’改郁孤为望阙。”(《方舆胜览》)清江即赣江。章、贡二水抱赣州城而流 ,至郁孤台下汇为赣江,再北流,经造口、万安、太和、吉州(治庐陵,今吉安 )、隆兴府(即洪州,今南昌市 ),入鄱阳湖注入长江。淳熙二、三年间(1175-1176 ),词人提点江西刑狱,驻节赣州,这首词正是词人在此时书于造口壁的。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辛幼安词》条云 :“其题江西造口壁词云云。盖南渡之初,虏人追隆祐太后,(哲宗孟后,高宗伯母)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幼安因此起兴 。”这一记载对体会本词意蕴,实有重要意义。《宋史》高宗纪及后妃传载:建炎三年(1129)八月 ,“会防秋迫,命刘宁止制置江浙,卫太后往洪州 ,腾康、刘珏权知三省枢密院事从行 。“闰八月,高宗亦离建康(今南京市)赴浙西。时金兵分两路大举南侵,十月,西路金兵自黄州(今湖北黄冈)渡江,直奔洪州追隆祐太后 。“康、珏奉太后行次吉州,金人追急,太后乘舟夜行。”《三朝北盟会编》十一月二十三日载:“质明至太和县(去吉州八十里。《太和县志》),又进至万安县(去太和一百里。《万安县志》),兵卫不满百人,滕康、刘珏皆窜山谷中。金人追至太和县,太后乃自万安县至皂口,舍舟而陆,遂幸虔州(去万安凡二百四十里?《赣州府志》)。”《宋史·后妃传》:“太后及潘妃以农夫肩舆而行。”《宋史·胡铨传 》:“铨募乡兵助官军捍御金兵 ,太后得脱幸虔。”史书所记载的金兵追至太和 。”与罗氏所记的追至造口稍有不符。但罗氏为南宋庐陵人,又曾任江西抚州军事推官,其所记信实与否,尚不妨存疑。况且金兵既至太和,其前锋追至南一百六十里之造口,也不能说无此可能性。无论金兵是否追至造口,隆祐太后被追造口时情势危急,以致舍舟以农夫肩舆而行,此是铁案,史无异辞。重要的是,应知隆祐其人和建炎年间形势。以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汴掳徽钦二宗北去,北宋灭亡之际 ,隆祐以废后幸免,她垂帘听政,迎立康王,即后来的高宗。有人请立皇太子,隆祐拒之。《宋史·后妃传》记其言曰:“今强敌在外,我以妇人抱三岁小儿听政,将何以令天下?”其告天下手诏曰:“虽举族有北辕之恤,而敷天同左袒之心。”又曰:“汉家之厄十世,宜光武之中兴;献公之子九人,唯重耳之独在。《鹤林玉露·建炎登极》条云:“事词的切,读之感动,盖中兴之一助也 。”陈寅恪《论再生缘》亦谓 :“维系人心,抵御外侮”,“所以为当时及后世所传诵。”故史称隆祐:“国有事变,必此人当之 。”建炎三年,西路金兵穷追隆祐,东路金兵则渡江陷建康、临安,高宗被迫浮舟海上。正值南宋政权出生死存亡之季。因而作者身临造口,怀想隆祐被追至此,“因此感兴 ”,题词于壁,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罗氏所记大体可信,词题六字即为本证。
上阕头句“郁孤台下清江水”起笔横绝。由于汉字形、声、义具体可感之特质,尤其郁(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呈显出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 。词人调动此三字打头阵,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 ,势不能不用此突兀之笔也。进而写出台下之清江水。《万安县志》云:“赣水入万安境,初落平广,奔激响溜 。”写出此一江激流,词境遂从百余里外之郁孤台,顺势收至眼前之造口。而造口,词境之核心也。接着又纵笔写出 :“中间多少行人泪 。”行人泪三字,直点造口当年事。词人身临隆祐太后被追之地,痛感建炎国脉如缕之危,愤金兵之猖狂,羞国耻之未雪,乃将满怀之悲愤,化为此悲凉之句。在词人之心魂中,此一江流水,竟为行人流不尽之伤心泪。行人泪意蕴深广,不必专言隆。在建炎年间四海南奔之际,自中原至江淮而江南,不知有多少行人流下无数伤心泪呵。由此想来,便觉隆祐被追至造口,又正是那一存亡危急之秋之象征。无疑此一江行人的泪中,也有词人之悲泪呵。“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长安指汴京,西北望犹言东北望。词人因回想隆祐被追而念及神州陆沉,独立造口仰望汴京亦犹杜老之独立夔州仰望长安。遥望长安,境界顿时无限高远。然而,可惜有无数青山重重遮拦,望不见也,境界遂一变而为具有封闭式之意味,歇拍虽暗用李勉登郁孤台望阙之故事,却写出自己之满怀忠愤。卓人月《词统》云:“忠愤之气,拂拂指端。”正是如此。
下阕头两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写眼前的景色。赣江原是北流,词人为抒发胸怀,不受拘泥,在这里言东流。无数青山虽可遮住长安,但终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东流。此处若言有寄托,则难以指实。若言无寄托,则遮不住与毕竟二语,又明显带有感情色彩。周济《宋四家词选》云:“借水怨山。”可谓具眼。此词句句不离山水。试体味遮不住三字,将青山周匝围堵之感一笔推去,毕竟二字更见深沉有力。返观上阕,清江水既为行人泪之比喻,则东流去的江水也有所喻,当喻祖国一方。无数青山,词人既叹其遮住长安,更道出其遮不住东流,则其所喻当指敌人。
在词人潜在的意识中,当并指投降派。东流去三字尤可体味 。《尚书·禹贡》云:“江汉朝宗于海。”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江河行地与日月经天同为“天行健”之体现,故“君子以自强不息”(《息·系辞》)。杜老《长江二首》云:“朝宗人共挹,盗贼尔谁尊?”“浩浩终不息,乃知东极深。众流归海意,万国奉君心。”故以江水东流喻正义所向。然而时局并不乐观,词人的心情也很不轻松。“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词情词境又作一大顿挫。江晚山深,此一苍茫暮色又具封闭式意味,无异为词人沉郁苦闷之孤怀写照,而暗应合上阕开头的郁孤台意象。正愁余,语本《楚辞·九歌·湘夫人 》:“目眇眇兮愁予。”实为词人的肺腑之言。楚骚哀怨要眇之色调,愈添意境沉郁凄迷之氛围。更哪堪闻乱山深处鹧鸪声声 :“行不得也哥哥”。《禽经》张华注 :“鹧鸪飞必南向,其志怀南,不徂北也。”白居易《山鹧鸪》则云:“啼到晓,唯能愁北人,南人惯闻如不闻 。”鹧鸪声声,其呼唤词人莫忘南归之怀抱耶?抑钩起其志业未就之忠愤耶?或如山那畔中原父老同胞之哀告耶?实难作一实指。结尾两句写朝廷一味妥协,久未光复中原,作者心中满怀愁苦,表现的极其悲凉。
梁启超云 :“《菩萨蛮 》如此大声镗鞳,未曾有也。”(《艺蘅馆词选》)此词抒发了作者对建炎年间国事艰危之沉痛追怀,对靖康以来失去国土之深情萦念,为南宋爱国精神深沉凝聚之绝唱。词中运用比兴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上事,达到比兴传统意内言外之极高境界。其眼前景不过是清江水、无数山,心上事则包举家国之悲今昔之感种种意念,因为难以一一指实最后都通过景色写了出来。但其主要寓托则可体会,其一怀襟抱亦可领会。此种以全幅意境寓写整个襟抱、运用比兴寄托又未必一一指实之艺术造诣,实为中国美学理想之一体现。全词一片神行又潜气内转,兼有神理高绝与沉郁顿挫之美,在词史上完全可与李太白同调词相媲美。(类似词句)郁孤台下清江水
【郁孤台前江水深】《郁孤骢马行》周霆震·元
【郁孤台下水如空】《次韵君庸寓慈云寺待韶惠钱不至》黄庭坚·宋
【肠断郁孤台下水】《承谭府史若骥春日赣州之作因赋绝句八首奉答 其六》刘崧·元末明初
【郁孤台下江清】《六言绝句十六首送青叔北归》朱昆田·清
(类似词句)中间多少行人泪
【中间多少离人泪】《踏莎行 红豆》邵祖平·当代
【多少行人泪眼盈】《黄司业挽词》林亦之·宋
【多少行人泪】《卜算子 秋晚抵嘉禾寓馆》薛时雨·清
【中间多少血和泪】《题画蝶》罗锦堂·近现代
【这中间多少凄凉泪】《贺新郎·西湖》陈凡·当代
(类似词句)西北望长安
【西北望长安】《水调歌头》元好问·金末元初
【试从西北望长安】《踏莎行 题景星观》万侣·元
【侧身西北望长安】《送胡彦超》吴宽·明
【红云西北望长安】《送周太翁北上应选二首》邓云霄·明
【望望长安西北】《霜天晓角 送人之陕西》周祖同·清
【遥望长安西北去】《次苏斋再来草元韵十三首》章甫·清
【举头西北望长安】《鹧鸪天》顾随·近现代
【长安北望三千里】《采菱行》刘禹锡·唐
【长安北望深】《寄范佑之》刘敞·宋
【北望长安落日明】《恭次家大人初抵季弟海陵官舍之韵》孙应求·宋
【长安北望空愁人】《送吴会卿再往淮南》严羽·宋
【北望长安日几回】《宜春台》朱继芳·宋
【北望长安市】《和子瞻三游南山九首 大秦寺》苏辙·宋
【北望长安应不见】《酹江月/念奴娇 秋夕兴元使院作,用东坡赤壁韵》胡世将·宋
【不堪直北望长安】《楼居》释行海·宋
【长安北望思悠悠】《宝安旧令姑苏李子木侍御读礼里居远贶书币见索拙刻复为张天如太史杨维斗解元绍介亦索拙刻即以拙刻耑力各致之赋此驰谢》张萱·明
【北望长安千万里】《寄弟》何吾驺·明
【北望长安处】《阻风黄河寄柴方伯》余有丁·明
【北望长安是帝州】《重游东华》叶元玉·明
【北望长安忻在目】《登庐山天池寺》尹台·明
【长安北望几人愁】《次巴山宪副谢病诗韵》王缜·明
【北望长安万里馀】《北望偶成》童轩·明
【北望长安近日边】《白石草堂奉次涯翁先生二首》邵宝·明
【长安北望云何极】《早行》潘希曾·明
【北望长安几侧身】《次韵梧山中丞寄别东塘侍史八首》边贡·明
【长安天北望】《送林章之郎中谳狱南海》李攀龙·明
【长安北望虏尘飞】《题曾澄江忠节卷》林大春·明
【长安北望黄尘里】《韦园同于鳞子与子相各赋》王世贞·明
【贺兰山北望长安】《从军行五首》胡应麟·明
【北望长安天际头】《海珠登眺》许炯·明
【迢递长安迷北望】《新秋登大报恩寺塔》邓云霄·明
【渡江北望长安路】《琵琶亭歌》邓云霄·明
【长安北望空秦观】《五指山》郑廷鹄·明
【北望长安万里遥】《登朝汉台》郑用渊·明
【长安北望争何许】《寓琼台》钟芳·明
【喜北望长安紫气重】《洞庭春色 归舟》梁清标·明末清初
【长安北望云霞近】《天津》任端书·清
【北望长安泪满框】《隐吟四首》刘咏·清
【北望长安如日远】《京口守风题甘露寺》姚文田·清
【北望即长安】《送陈恭甫编修归省后游粤》吴荣光·清
【北望长安思旧侣】《见岳楼》郭宏岐·清
【长安北望泪如泻】《南汉修慧寺千佛塔歌》黄遵宪·清
【北望长安】《满江红》朱帆·近现代
【北望长安】《水龙吟 赣州登郁孤台怀稼轩》王蛰堪·当代
【西望长安不见家】《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唐
【正西望长安】《秋浦歌十七首》李白·唐
【西望长安路几千】《投知》李咸用·唐
【西望长安城】《谕友》白居易·唐
【西望长安白日遥】《江行西望》韦庄·唐
【西望长安树】《送王六簿康朝之长安》周行己·宋
【西南咫尺望长安】《东台》张商英·宋
【出门西望长安笑】《叶生归缙云》杨亿·宋
【西望长安不见家】《梅花集句》李龏·宋
【西望长安翠霭浮】《与张靖学士游华清宫雍帅钱子飞端明以诗见寄次韵和》范纯仁·宋
【何须西望长安笑】《酬别道师许自然》贺铸·宋
【西望长安路几千】《题金陵白鹭亭呈府公安中尚书二首》郭祥正·宋
【每望长安西日边】《寄汤水严仲原处士》张昱·元末明初
【西望长安增慨慷】《过田横墓》刘咸·明
【西望长安多白云】《长沙三绝句三首》林公庆·明
【西望长安落日哀】《登凤凰台放歌》佘翔·明
【遥遥西望长安】《齐天乐 万寿节》俞彦·明
【西望长安怆别颜】《赋得函谷关送贾一》周玄·明
【西望长安欲断魂】《答临干云谷二首》庞尚鹏·明
【西望长安路尚赊】《北游诗二十一首 舟中留客》张元凯·明
【纵望长安西笑】《兴瞩亭为程虞仲赋》欧大任·明
【西望长安道】《长安道》沈愚·明
【西望长安泪如雨】《李陵台》陈琏·明
【每望长安绝西笑】《赠谢少南》顾璘·明
【西望长安生隐忧】《汎西崦宿光福寺》郑善夫·明
【西望长安思惘然】《閒居柬吴二纯叔王二禄之》皇甫汸·明
【西望长安漫惆怅】《采石矶吊李太白》梁辰鱼·明
【侧身西望长安远】《怀刘客生都宪》薛始亨·明
【孤臣西笑望长安】《癸亥至日藤江舟中》邓云霄·明
【西风别泪望长安】《秋柳》曹溶·明末清初
【西望长安孤月明】《邺中》王邦畿·明末清初
【西望长安渭水流】《立春前一日侍家大人薯村题宗人山楼二首》丘逢甲·清
【出门西笑望长安】《出门》倪济远·清
【却望长安共西笑】《冠山堂夜饮歌柬姚廉访湖南》孙星衍·清
【西望长安似乡国】《庚戌下第就沈阳陈监掣洪绪聘出山海关用杜少陵秋兴八首韵》安吉·清
【西望长安泪眼枯】《五用前韵》黄遵宪·清
【西望长安】《齐天乐 仲路尚书出视成哲亲王手批文选,辄题此词》冒广生·清末近现代初
【西望长安道路遐】《杨柳枝十首》陈锐·清末近现代初
【累君西望长安笑】《踏莎行 再到都门有感》许宝蘅·清末近现代初
【西望长安发慨歌】《西望长安》吴庚·近现代
【西望长安人未还】《轮中枕上闻歌口占》李叔同·近现代
【两宫西笑望长安】《呵壁》金天羽·近现代
【西望长安路】《水调歌头 登华山》朱帆·近现代
【愁看直北是长安】《小寒食舟中作》杜甫·唐
【西北长安远】《宣城逢张二南史》耿湋·唐
【长安西北未能行】《上邠宁邢司徒》贾岛·唐
【长安正在天西北】《满江红 送信守郑舜举郎中赴召》辛弃疾·宋
【神州祇在天西北】《读隋书》耶律铸·元
【冷云西北是长安】《武元直雪霁早行图》王恽·元
【浮云西北长安暮】《送陈司理擢贰浔洲》曾仕鉴·明
【于今西北是长安】《金门歌送苏叔大入京》欧大任·明
【西北近长安】《重阳后三日登雨花台》边贡·明
【长安旧路天西北】《送徐来秀才》顾璘·明
【最怜西北长安远】《秋日登徐州延云楼》杨巍·明
【浮云西北长安远】《晚次龙江驿望白下》邱云霄·明
【西北长安】《减字木兰花 庚戌除夕客中》吴敬梓·清
【闻道长安西北是】《蝶恋花》黄燮清·清
【西北长安远】《六丑 己酉春感》杨圻·清末近现代初
【西北楼高四望长】《辛亥重九登骑山楼》韩琦·宋
【兴酣咤望长西北】《午谷山人歌赠周别驾》王宠·明
(类似词句)可怜无数山
【无数可怜山】《望江南 和某君秋吟八章 秋山》梁三苏·近现代
【可怜山奥无多地】《经臣重九假马同诸友登高》许景衡·宋
【可怜举眼无青山】《云山图歌》乌斯道·元末明初
【可怜无梦到巫山】《病卧池亭丙夜起坐即景有感》王世贞·明
【可怜无泪别山邱】《开元寺吊古歌》林占梅·清
【可怜无限江山】《水龙吟 庚午重阳前四日谒南海先生墓》梁启勋·清末近现代初
【可怜无复在山清】《游九溪十八涧偶吟》周云阁·近现代
【可怜栏槛花无数】《次韵梅花十绝句》刘才邵·宋
【可怜无数沈郎钱】《流民》晁补之·宋
【可怜无数颠毛落】《世谓七夕后雨为洗车雨又七夕后鹊顶毛落俗谓架桥致然戏作二绝》韩驹·宋
【可怜无数沙场雁】《秋日见雁有感》刘崧·元末明初
【眼中无数可怜春】《春望篇》区怀年·明
【楼中无数可怜人】《花非花 离情》吴绮·清
【可怜无数长桥柳】《吴桥暮雨》姚莹·清
【无数海棠瘦得可怜红】《虞美人》吴藻·清
【可怜无数见时心】《懊侬词》柳是·清
【可怜无数应声虫】《论文》黄人·清
【可怜无数春】《披云原玉:壬辰正月初二凌晨听雪调寄菩萨蛮用伯狐韵》张文胜·当代
【可怜傻冒人无数】《游芦芽山万年冰洞左近另有火洞前行已及打油记之》熊东遨·当代
(类似词句)青山遮不住
【无数青山遮不住】《浪淘沙 寄毛稚黄》沈谦·明末清初
【一角青山遮不住】《题画》文鼎·清
【无数青山遮不住】《贺新郎 夜读羡季师稼轩词说感赋》叶嘉莹·当代
【远山遮不断】《春水长吟》邵雍·宋
【城上吴山遮不住】《满江红 钱唐观潮》曹溶·明末清初
【多少重山遮不住】《归心》黄景仁·清
【白鹭青原遮不住】《送赵吉州判院器之移利路提刑》杨万里·宋
【遮不住空青帘翼】《簇水 春雪》陈维崧·清
【仙官不住青山在】《同达奚宰游窦子明仙坛》朱湾·唐
【青山不住年】《游圭峰二十首 诗社》李之世·明
【江上青山留不住】《送同年泰和刘佥宪游岭南回》韩雍·明
【放著青山閒不住】《廖内》许南英·清末近现代初
【青山留不住】《甲午夏末游青海甘肃十二首》程滨·当代
【却又被青山遮住】《步蟾宫 题江干送别图》屈蕙纕·清
【青山遮住】《八声甘州 忽忆历下是稼轩故里,因再赋》顾随·近现代
【云遮不断青山色】《莫春游赤松》叶颙·元末明初
(类似词句)江晚正愁予
【正愁予一江红叶】《贺新郎》严仁·宋
【清江万顷正愁予】《有怀宿州城北因作诗寄才仲》吕本中·宋
【江渺正愁予】《绿头鸭 又寄疏斋》姚燧·元
【江花江草正愁予】《谒谢叠山祠》邵宝·明
【江风江月正愁予】《崔世兴宅会饯白岩宗伯限韵作》顾清·明
【江水正愁予】《寄酬顾大嗣宗见怀之作兼简陶柱中缪昭曦》沈起元·清
(类似词句)山深闻鹧鸪
【鹧鸪声向旧山闻】《送莫仲节状元归省》柳圭·唐
【净社山中闻鹧鸪】《净社山中即事二首》许及之·宋
【山北山南闻鹧鸪】《金陵道中》萨都剌·元
【山北山南闻鹧鸪】《回衡山县望南岳呈御史完颜正夫修撰庞夷简》陈孚·元
【拄杖下山闻鹧鸪】《题画梅二首》王冕·元末明初
【昔年春山闻鹧鸪】《闻鹧鸪》霍与瑕·明
【今年秋山闻鹧鸪】《闻鹧鸪》霍与瑕·明
【春山闻鹧鸪】《菩萨蛮》孙云鹤·清
【朝闻鹧鸪啼山头】《雄州竹枝》陆世楷·清
【山深惟听鹧鸪啼】《题桃源》无名氏·宋
【鹧鸪啼处乱山深】《送王给事中使交南》丘浚·明
【山深苦竹啼鹧鸪】《栖凤亭》何景明·明
【鹧鸪啼处怨山深】《春望》赵焞夫·明
【山深恼煞鹧鸪啼】《鹧鸪天 春雨》梁清标·明末清初
【万山深处鹧鸪啼】《山行》郑国藩·清末近现代初
上一篇:一与江亭坐月高,浣灵风气荡吾曹;江山不管论何自,天地安能见此豪 | 明·庄昶 双挽卷为李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