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崔颢 长干曲四首(一作江南曲) 其一

【按】① 一作:定何处 ② 一作:可《批点唐音》:
蕴藉风流。《唐诗归》:
钟云:急口遥问语,觉一字未添。《唐诗选注》:
玉遮曰:忽问“君家”,随说自己,下“借问”、“恐是”俱足上二句意,情思无穷。《姜斋诗话》:
论画者曰:“咫尺有万里之势。”一“势”字宜着眼。若不论势,则缩万里于咫尺,直是《广舆记)前一天下图耳。五言绝句,以此为落想第一义。唯盛唐人能得其妙,如“君家何处住”云云,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增订唐诗摘钞》:
次句不待答,亦不待问,而竟自述,想见情急。《围炉诗话》:
绝无深意,而神采郁然。后人学之,即为儿童语矣。《历代诗法》:
一问一答,婉款真朴,居然乐府古制。《诗法易简录》:
此首作问词,却于第三句倒点出“问”字,第四句醒出所以问之故,用笔有法。《唐诗真趣编》:
望远杳然,偶闻船上土音,遂直问之曰:“君家何处住耶?”问者急,答者缓,迫不及待,乃先自言曰:“妾住在横塘也,闻君语音似横塘,暂停借问,恐是同乡亦未可知。”盖惟同乡知同乡,我家在外之人或知其所在、知其所为耶?直述问语,不添一字,写来绝痴绝真。用笔之妙,如环无端,心事无一字道及,俱在人意想间遇之。《唐诗鉴赏辞典》:
这两首抒情诗抓住了人生片断中富有戏剧性的一刹那,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就使人物、场景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它不以任何色彩映衬,似墨笔画;它不用任何妆饰烘托,是幅素描;它不凭任何布景借力,犹如一曲男女声对唱;它截头去尾,突出主干,又很象独幕剧。题材是那样的平凡,而表现手法却是那样的不平凡。
先看第一首的剪裁:一个住在横塘的姑娘,在泛舟时听到邻船一个男子的话音,于是天真无邪地问一下:你是不是和我同乡?-就是这样一点儿简单的情节,只用“妾住在横塘”五字,就借女主角之口点明了说话者的性别与居处。又用“停舟”二字,表明是水上的偶然遇合,用一个“君”字指出对方是男性。那些题前的叙事,用这种一石两卵的手法,就全部省略了。诗一开头就单刀直入,让女主角出口问人,现身纸上,而读者也闻其声如见其人,绝没有茫无头绪之感。从文学描写的技巧看,“声态并作”,达到了“应有尽有,应无尽无”,既凝炼集中而又玲珑剔透的艺术高度。
不仅如此,在寥寥二十字中,诗人仅有口吻传神,就把女主角的音容笑貌,写得活灵活现。他不象杜牧那样写明“娉娉袅袅十三余”,也不象李商隐那样点出“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他只采用了问话之后,不待对方答复,就急于自报“妾住在横塘”这样的处理,自然地把女主角的年龄从娇憨天真的语气中反衬出来了。在男主角并未开口,而这位小姑娘之所以有“或恐是同乡”的想法,不正是因为听到了对方带有乡音的片言只语吗?这里诗人又省略了“因闻声而相问”的关节,这是文字之外的描写,所谓“不写之写”。
这首诗还表现了女主角境遇与内心的孤寂。单从她闻乡音而急于“停舟”相问,就可见她离乡背井,水宿风行,孤零无伴,没有一个可与共语之人。因此,他乡听得故乡音,且将他乡当故乡,就这样的喜出望外。诗人不仅在纸上重现了女主角外露的声音笑貌,而且深深开掘了她的个性和内心。
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有如民歌。民歌中本有男女对唱的传统,在《乐府诗集》中就称为“相和歌辞”。所以第一首女声起唱之后,就是男主角的答唱了。“家临九江水”答复了“君家何处住”的问题;“来去九江侧”说明自己也是风行水宿之人,不然就不会有这次的萍水相逢。这里初步点醒了两人的共同点。“同是长干人”落实了姑娘“或恐是同乡”的想法,原来老家都是建康(今江苏南京)长干里。一个“同”字把双方的共同点又加深了一层。这三句是男主角直线条的口吻。现在只剩最后一句了:只有五个字,该如何着墨?如用“今日得相识”之类的幸运之辞作结束,未免失之平直。诗人终于转过笔来把原意一翻:与其说今日之幸而相识,倒不如追惜往日之未曾相识。“生小不相识”五字,表面惋惜当日之未能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实质更突出了今日之相逢恨晚。越是对过去无穷惋惜,越是显出此时此地萍水相逢的可珍可贵。这一笔的翻腾有何等撼人的艺术感染力!
《长干曲》是南朝乐府中“杂曲古辞”的旧题。崔颢这两首诗继承了前代民歌的遗风,但既不是艳丽而柔媚,又非浪漫而热烈,却以素朴真率见长,写得干净健康。女主角的抒怀只到“或恐是同乡”为止,男主角的表情也只以“生小不相识”为限。这样的蕴藉无邪,是抒情诗中的上乘。
(沈熙乾)(类似词句)君家何处住
【君家何处住】《为小江陆君题号兼寓寿》王世贞·明
【君家何处住】《赠叠石戈生》王世贞·明
【欲问君家住何处】《杨柳枝六首》夏纬明·近现代
【吾家何处住】《吾家》姜特立·宋
【妾家何处住】《菩萨蛮 有赠》曹尔堪·清
【燕子移家何处住?】《鹊踏枝 《废园》》黄人·清
【君在桐庐何处住】《送徐山人归睦州旧隐》雍陶·唐
【君去洞庭何处住】《送马善徵致仕还吴》郑岳·明
【君住在何处】《明月满扬州 问远》朱青长·清末近现代初
【何处留君住】《醉花间 题明妃图》陈永正·当代
【君家正在何方住】《送罗与敬归西昌》刘永之·元
【君家丝糕何处丝】《张平叔家丝糕》晁说之·宋
【何处是君家】《杜鹃》李新·宋
【何处君家】《点绛唇 家人生日》毛滂·宋
【何处君家亦乐园】《次韵题马氏亦乐园集》林希逸·宋
【君家何处得此纸】《题兰亭帖》王容·宋
【遥望君家何处是】《山行二绝》赵希玣·宋
【眼前何处非君家】《客舟》饶节·宋
【不知何处是君家】《题三茆邵道士云隐二首》陆游·宋
【君家渔庄在何处】《题顾仲瑛渔庄》于立·元
【问君家何处】《相逢行》周巽·元
【何处是君家】《山鬼篇赠姜历山》李序·元
【君家石屏何处得】《抱遗老人书巫峡云涛石屏志》陆仁·元末明初
【君家竹林何处所】《梦竹卷题赠胡世贞光禄》严嵩·明
【君家何处所】《赠鸥沙》俞晖·明
【自从何处移君家】《同王鸿胪顾进士杨王二茂才谭陆二徵君赏蒋氏杜鹃花甚盛因作短歌》孙继皋·明
【不知何处是君家】《坐法华寺后石上望横山人家历历可数寄王元德》王鏊·明
【君家此幅得何处】《题画马》顾清·明
【君家空楼渺何处】《秋日送吕二山人南游兼寄青州陈同年芝巘》杨巍·明
【君家旧隐知何处】《题脩江王玠西山旧隐图》管讷·明
【君家此书何处传】《项黄中家观万岁通天法帖》吴伟业·明末清初
【君家在何处】《题徐太史枫江渔父图》屈大均·明末清初
【君家在何处】《王君友竹索题简端》洪繻·清
【何处君家】《一痕沙 题陆芝田“双琯阁图”,集宋人句》赵芬·清
【试借问君家何处】《长亭怨》易顺鼎·清末近现代初
【岭表君家何处是】《临江仙 海利轮次怀雪因》林庚白·近现代
【怅望君家何处是?】《和斗全二首》蔡淑萍·当代
【君家何处问横塘】《君家》胡惠溥·当代
(类似词句)妾住在横塘
【侬家住在横塘隈】《采莲花》冯彬·明
【君家住在横塘北】《横塘春水》李东阳·明
【家住在横塘】《望江南》沈皞日·清
【妾家在横塘】《江南曲》郑珞·明
【妾家住横塘】《大堤曲》李贺·唐
【妾家住横塘】《横塘行》韦应物·唐
【妾家住横塘】《横塘曲》吴克恭·元
【妾家西湖住横塘】《西湖竹枝词六首》郯韶·元
【妾住横塘曲】《大堤曲》雅琥·元
【妾家住横塘】《横塘曲》胡奎·元末明初
【妾家住横塘】《南浦曲》孙蕡·明
【妾家住向横塘曲】《横塘曲》徐庸·明
【妾家住近横塘隅】《大堤曲》沈愚·明
【妾住横塘小有天】《竹枝词》沈静专·明
【妾住横塘那用问】《横塘春汎得馀字》王世贞·明
【妾家生小住横塘】《横塘图》张心渊·清
【妾家住横塘】《棹歌行》赵绍祖·清
(类似词句)停船暂借问
【停骖暂借问】《和韩秋怀诗》恒仁·清
【前浦停舟暂借问】《隔浦莲近 题画士女》乔大壮·近现代
(类似词句)或恐是同乡
【相逢或恐是同乡】《和牧斋观剧四首次韵》程嘉燧·明
上一篇:野棠飘玉郭公啼,烟草廉纤石径迷;香冷博山人不到,东风吹柳万条西 | 明·郑学醇 期不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