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煖锦衾薄。将军角(一作雕)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一作千尺)冰,愁云黪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唐·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风定》:
细秀袅娜,绝不一味纵笔,乃见烟波。《唐诗评选》:
颠倒传情,神爽自一,不容元、白问花源津渡。“胡琴琵琶与羌笛”,但用《柏梁》一句,神采鹭飞。《唐贤三昧集笺注》:
起得势,四语精微(首四句下)。彬彬乎大雅之章也。首尾完善,中间精整。《网师园唐诗笺》:
入手飘逸,迥不优人(首四句下)。深情无限,到底不脱歌雪故也(末二句下)。《唐贤清雅集》:
嘉州七古,纵横跌荡,大气盘旋,读之使人自生感慨。有志学古者,诚宜留心此种。看他如此杂健,其中起伏转折一丝不乱,可谓刚健含婀娜。后人竟学盛唐,能有此否?《历代诗法》:
洒笔酣歌,才锋驰突。“雪”字四见,一一精神。《唐宋诗举要》:
方曰:“忽如”六句,奇才奇气奇情逸发,令人心神一快。“瀚海”句换气,起下“归客”。《唐诗鉴赏辞典》:
1、白草:西域牧草名,秋天变白色。
2、胡天:指西域的气候。
3、辕门:古代军营前以两车之辕相向交接,成一半圆形门,后遂称营门为辕门。
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白草”,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乃西北一种草名,王先谦补注谓其性至坚韧。然经霜草脆,故能断折(如为春草则随风俯仰不可“折”)。“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以写野外雪景作了漂亮的开端后,诗笔从帐外写到帐内。那片片飞“花”飘飘而来,穿帘入户,沾在幕帏上慢慢消融……“散入珠帘湿罗幕”一语承上启下,转换自然从容,体物入微。“白雪”的影响侵入室内,倘是南方,穿“狐裘”必发炸热,而此地“狐裘不暖”,连裹着软和的“锦衾”也只觉单薄。“一身能擘五雕弧”的边将,居然拉不开角弓;平素是“将军金甲夜不脱”,而此时是“都护铁衣冷难着”。二句兼都护(镇边都护府的长官)将军言之,互文见义。这四句,有人认为表现着边地将士苦寒生活,仅着眼这几句,谁说不是?但从“白雪歌”歌咏的主题而言,这主要是通过人和人的感受,通过种种在南来人视为反常的情事写天气的奇寒,写白雪的威力。这真是一支白雪的赞歌呢。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又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冷得新鲜,寒得有趣。这又是诗人“好奇”个性的表现。
场景再次移到帐外,而且延伸向广远的沙漠和辽阔的天空:浩瀚的沙海,冰雪遍地;雪压冬云,浓重稠密,雪虽暂停,但看来天气不会在短期内好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二句以夸张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酷寒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将是艰辛的呢。“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于是写到中军帐(主帅营帐)置酒饮别的情景。如果说以上主要是咏雪而渐有寄情,以下则正写送别而以白雪为背景。“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颇似笨拙,但仍能间接传达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以及“总是关山旧别情”的意味。这些边地之器乐,对于送者能触动乡愁,于送别之外别有一番滋味。写饯宴给读者印象深刻而落墨不多,这也表明作者根据题意在用笔上分了主次详略。
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而那白雪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送客送到路口,这是轮台东门。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大雪封山,路可怎么走啊!路转峰回,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这最后的几句是极其动人的,成为此诗出色的结尾,与开篇悉称。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迹,他想些什么?是对行者难舍而生留恋,是为其“长路关山何时尽”而发愁,还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意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名句差近,但用在诗的结处,效果更见佳妙。
充满奇情妙思,是此诗主要的特色(这很能反映诗人创作个性)。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如“瀚海”二句),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不已。全诗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的称誉。
(周啸天)(类似词句)胡天八月即飞雪
【八月阴山即飞雪】《赠周子庚太仆行边》顾璘·明
(类似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
【春风一夜来】《感春杂言》欧阳修·宋
【先觉春风一夜来】《减字木兰花》苏轼·宋
【怪一夜春风来早】《真珠帘》梁寅·元末明初
【河桥一夜春风来】《赋得河桥草色送高大归龙门》周玄·明
【一夜春风来】《天安门诗抄》无名氏·当代
【一夜春霜忽如雪】《舟行青溪道中入歙十二首》方回·宋末元初
(类似词句)千树万树梨花开
【千树万树梨花开】《放歌用少白韵》陈言·明
【放眼千树万树梨花开】《深秋九寨沟放歌》何永沂·当代
【开遍梨花千万树】《花非花 雾凇》翁瑞恩·清
【千树梨花开】《己亥冬夜梦入大匡即景言怀》苏继祖·近现代
【千树万树梅花开】《有道士自罗浮之增城口占三绝寄家》何仙姑·唐
【千树万树桃花开】《邻曲招饮添岁酒》庞尚鹏·明
【千树万树荔花开】《粤秀山》张诩·明
【千树万树琪花开】《杂记八首》李云龙·明
【千树万树梅花开】《喜雪歌》朱瞻基·明
【千树万树梅花开】《邓尉探梅图卷吴丈翛闲属题》费念慈·清
【千树万树梨花谢】《义乌春雪,夜半出饮,宿于馆舍,次日更携酒浪游》卢青山·当代
【万树梨花都开遍】《真珠帘》梁寅·元末明初
【开遍梨花万树春】《成都看梨花》薛瑄·明
【先遣万树开梨花】《雾凇》宋照·清
【梨花万树应声开】《莪默绝句集译笺乙集》伯昏子·当代
【千树万树开桃花】《桃源图》岳正·明
【千树万树红霞开】《杏林春意为医士凌永诚赋》童轩·明
【千树万树朱华开】《木绵花歌》陈恭尹·明末清初
(类似词句)狐裘不煖锦衾薄
【狐裘不暖锦衾薄】《四时词》刘淑颐·清
(类似词句)将军角弓不得控
【将军角弓不得控】《苦寒行》牛焘·清
【将军角弓控不发】《蓟门行赠张伯诲将军》杨承鲲·明
【将军猿臂不得控】《林以善画鹰》姚清华·清
【将军控角弓】《越城观猎》毛奇龄·明末清初
(类似词句)瀚海阑干百丈冰
【瀚海茫茫百丈冰】《天山雪歌寄张樵野》杨宗濂·清
(类似词句)轮台东门送君去
【今日东门送君去】《送李彦方副使之闽》谢端·元
(类似词句)去时雪满天山路
【去时雪满天山路;】《挽袁大化联》待考·清
【去时雪满松间路】《赋得万松岭送陈孟诚之京》郑关·明
(类似词句)山回路转不见君
【路转山回疑不见】《睎真馆》李纲·宋
【路转山回人不见】《江城子 故乡行 之子于归》蔡淑萍·当代
【君不见翳嘶路转重行行】《瑞芝》员兴宗·宋
【路转桥回君不见】《别离曲》徐熥·明
【君不见木兰北去路转东】《重过玲珑山同皇四子追和倪太仆敬堂韵》陈兆仑·清
【山回不见君】《送别》范澄·明
【路转山回君自看】《偈八首》释慧远·宋
【山回路转不知处】《桃花溪歌赠陈处士梅》顾炎武·明末清初
【路转山回境不同】《灉湖山寺》朱广川·清
上一篇:城西冷叟半忙閒,人道王阳得早还;四望楼台皆我有,一原花竹住中间 | 宋·黄庭坚 懋宗奉议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