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 唐·韦应物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韦孟全集》:
刘云:至浓至淡,便是苏州笔意。《汇编唐诗十集》:
唐云:浅浅说出,自然超凡。《唐诗善鸣集》:
韦诗醇古,之内又复坚深,用笔甚微。如此诗,令选者似可舍却,终不可舍却,细咏之,自得其味。《唐诗笺要》:
数字内无数逗露,无数包含,了却情人多少公案。元明间才人为一“情”字作传奇千百出,不敌这首。《唐诗别裁》:
写离情不可过于凄惋,含蓄不尽,愈见情探,此种可以为法。《唐宋诗举要》:
六朝佳句(“归棹”二句下)。《唐诗鉴赏辞典》:
这首诗写于韦应物离开广陵(今江苏扬州)回洛阳去的途中。元大(大是排行,其人名字已不可考)是他在广陵的朋友,诗中用“亲爱”相称,可见彼此感情颇深。所以诗人在还能望见广陵城外的树和还能听到寺庙钟声的时候,就想起要写诗寄给元大了。
这首诗是以“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十个字著名的。为什么这十个字能脍炙人口呢?
诗人和元大分手,心情很悲伤。可是船终于开行了。船儿飘荡在烟雾之中,他还不住回头看着广陵城,那城外的树林变得愈来愈模糊难辨,这时候,忽又传来在广陵时听惯了的寺庙钟声,一种不得不离开而又舍不得同朋友分离的矛盾心情,和响钟的袅袅余音、城外迷蒙中的树色交织在一起了。诗人没有说动情的话,而是通过形象来抒情,并且让形象的魅力感染了读者。“残钟广陵树”这五个字,感情色彩是异常强烈的。
然而,假如我们追问一下:“残钟广陵树“五个字,只不过写了远树和钟声,何以便产生这样的感情效果?因为光看这五个字,不能肯定说表示了什么感情,更不用说是愁情了。而它之能够表现出这种特殊的感情,是和上文一路逼拢过来的诗情分不开的。这便是客观的形象受到感情的色彩照射后产生的特殊效果。
试看开头的“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就已透出惜别好友之情。接以“归棹洛阳人”(自己不能不走),再跌出“残钟广陵树”,这五个字便如晚霞受到夕阳的照射,特别染上一层离情别绪的特殊颜色。这就比许多难舍难分的径情直述,还要耐人体味了。
下面,“今朝此为别”四句,一方面是申述朋友重逢的不易;一方面又是自开自解:世事本来就不能由个人作主,正如波浪中的船,要么就给水带走,要么就在风里打旋,是不由你停下来的。这样,既是开解自己,又是安慰朋友。
表面平淡,内蕴深厚,韦应物就是擅长运用这种艺术手法。
(刘逸生)(类似词句)归棹洛阳人
【旧墓人家归葬多】《北邙行》王建·唐
【谁人献赋洛阳归】《纸》米芾·宋
(类似词句)残钟广陵树
【广陵烟树残钟】《绝句》杨士奇·明
【春树广陵钟】《将至扬州》李宪噩·清
【残日微明广陵树】《送王济民归盘谷》浦源·明
(类似词句)今朝此为别
【今朝欢尽且为别】《雨中泊吴江过沈荣湖上草堂饮》姚燮·清
【今朝送别还经此】《宋玉宅》吴融·唐
【除此今朝无别事】《次以道荷叶浦》张镃·宋
【今朝别此去】《出健德门赴上都分院》陈孚·元
【今朝别袂此杯酒】《送友人之京得山字》张善昭·明
(类似词句)何处还相遇
【与君相遇知何处】《荅微之》白居易·唐
【他时相遇知何处】《蝶恋花》陆游·宋
【明朝何处重相遇】《风竹二首》王汝玉·明
【他时何处可得复相遇】《自题画像并送康友竹归庆安》龚诩·明
【人生何处不相遇】《送徐旭生之巴黎》乔大壮·近现代
【何处还相忆】《别陈惟秦》徐熥·明
(类似词句)世事波上舟
【生世波上舟】《次韵杨宰对雪有感》陈造·宋
【风波世事阻扁舟】《游金山寺不果》林廷选·明
【世事波涛舟楫外】《和王铁山少司空》李元鼎·明末清初
【世事只随波上过】《游金山寺》许及之·宋
【世事波上舰】《困暑次韵白洲》李东阳·明
【世事沿洄波上槎】《江干小集,取“江风吹老芦花”句分韵得“花”字,偕秋扇、不问、四柳、紫芝、素笛》杨雪窗·当代
上一篇:郊原气象欲迎春,祠下乔林秀色匀;数里旧防能禦患,二江流水不迷津 | 宋·吕陶 按视麋枣堰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