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顷蒲萄涨渌醅。
春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一阵东风来捲地,吹回。
落照江天一半开。
--- 宋·苏轼 南乡子

此词作于元丰四年(1081 ),系作者在黄州临皋亭所作。词中描写一个春日傍晚的即景,上片写春日晚景,下片雨降复晴。
首句谓:端起玉杯,只见落日斜照,青翠的云山倒映在酒杯中 ,把一杯玉液都染绿了 。词人忽然觉得,这杯琼浆是那样熟悉,是那样有情,仿佛是老朋友似的。原来那碧绿的色彩,和满江的春水相似,春水则是故乡的岷山、峨眉山上的积雪融化而来的。
上片由倒影看到了天空,由酒的颜色而写到江水,由江水而想到岷峨,最后居然认为江水就是酒,仿佛这个小小的酒杯可以盛下整个世界。如此独特的空间意识,正是苏轼旷达、宽广的胸怀的表现。
“春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 。”用“暗”和“乱”写春雨,抓住了春雨飘忽不定、倏来倏往的特征。来得突然,使人们不及回避,才能打湿美人的粉腮。既有琼杯美酒,又有美人粉腮,这场雨似乎扰乱了欢宴,真不是时候。但是,忽然有一阵东风卷地而来,吹散了云雨,落日的余晖从云缝中斜射出来,把半边天染红 ,碧绿的江水也被染红了一半 ,景色奇丽,更胜于前。
词的上片,由酒杯而云山,而江水,而岷峨,这是词人形象思维的过程,也是词外在的逻辑。艺术联想和想象的动力是情感。罪系黄州的苏东坡,端起酒杯 ,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正是这种情感作为动力,他的联想才最终指向故乡岷峨即蜀中,才产生了杯中之酒是岷峨的雪水这种奇特的心理。思乡之情是词的上片的内在逻辑。词的下片描绘倏忽变化的自然景观,给人动荡不定、神奇瑰丽的感觉。在政治斗争中遭到挫折的苏东坡,对自然界倏忽变化的敏感,由此可见一斑。整个一首词神气贯通、融为一体。思乡与人生的感慨尽得表现,正所谓“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类似词句)照眼云山翠作堆
【照眼云山翠作堆】《鳌山》丘处机·金末元初
【照眼山光翠作堆】《春浦帆归图》孟攀鳞·金末元初
【照眼云山锦翠屏】《寄彦文》程俱·宋
(类似词句)万顷蒲萄涨渌醅
【春江渌涨蒲萄醅】《武昌西山,并叙》苏轼·宋
【万顷蒲萄正泼醅】《次许南溟赏花韵》区越·明
(类似词句)春雨暗阳台
【遥知云雨暗阳台】《再次前韵六首》张嵲·宋
【春云阁雨暗阳台】《章台柳 感旧》陈霆·明
(类似词句)一阵东风来捲地
【晚来卷地东风恶】《醉落魄/一斛珠》周紫芝·宋
【晚来一阵东风恶】《点绛唇》邓有功·宋
【晚来一阵东风雨】《暮春杂兴五首》善住·元
上一篇:羽觞和月嚼冰黄,自笑诗肠老更刚;四出雪花些小大,五千书传一齐香 | 宋·方岳 木犀 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