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为客忧思多,对酒遂作梁园歌。却忆蓬池阮公咏,因吟渌水扬洪波。
洪波浩荡迷旧国,路远西归安可得。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
平头奴子摇大扇,五月不热疑清秋。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
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事高洁①。昔人豪贵信陵君,今人耕种信陵坟。
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粱王宫阙今安在?
枚马先归不相待。舞影歌声散绿池,空馀汴水东流海。
沈吟此事泪满衣,黄金买醉未能归。连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赌酒酣驰辉。
歌且谣,意方远,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 唐·李白 梁园吟

【按】① 一作:何用孤高比云月《批点唐诗正声》:
太白乐天知命,感今怀古,备载此诗。唐人亦自有解会者,造语突兀,便非此等轶宕。《唐诗镜》:
不衫不履,体气自贵。《李太白全集》:
王琦注:作《梁园歌》而忽间以信陵数语,意谓以信陵之贤,名震一世,至今日而墓城且不克保,况梁孝王之贤不及信陵,其歌台舞榭又焉能保其常在乎?此文章衬托法,不是为信陵致慨,乃是为梁王释恨,并为自己解愁,以见不如及时行乐之为得也。故下遂接以“沉吟此事泪满衣”云云。《唐宋诗醇》:
怀古之作,慷慨悲歌,兴会飙举。范传正有云:“李白脱屣轩冕,释羁缰锁,自放宇宙间,饮酒非嗜其酣乐,取其昏以自秽;好神仙非摹其轻举、欲耗壮心遗馀年,作诗非事其文律,取其吟咏以自适。”三诵斯篇,信然。《昭昧詹言》:
起四句叙。“平台”二句入题情,正点一篇提局。“却忆”句转放开展,用笔顿挫浑转,“平头”二句酣恣肆放。“玉盘”四句铺。“昔人”数句,咏叹以足之。情文相生,情景交融,所谓兴会才情,忽然涌出花来者也。“空馀”句顿挫。“沉吟”句转正意。太白亦自沉痛如此,其言神仙语,乃其高情所寄,实实有见。小儿不强欲学之,便有令人呕吐之意,读太白者辨之。因见梁园有阮公、信陵、梁王诸迹,今皆不见,足为凭吊感慨。他人万手同知如此用意,而不解如此作法。此却从自己游历多愁说入,又自解不必如此。所谓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死活、仙凡,全在如此。寻常俗士但知正衍故实,以为咏古炫博,或叙后入议论,炫才识,而不知此凡笔也。此却以自己为经、偶触此地之事,借作指点慨叹,以发泄我之怀抱,全不专为此地考古迹、发议论起见。所谓以题为宾、为纬,于是实者全虚,凭空御风,飞行绝迹,超超乎仙界矣,脱离一切凡夫心胸识见矣。杜公《咏怀古迹》便是如此。解此可通之近体,一也。诗最忌段落太分明,读此可得音节转换及章法大规。《唐宋诗举要》:
吴先生曰:此乃浮河去京、东行过梁之作。篇中皆历尽兴衰、及时行乐之旨。吴北江曰:“昔人”八句,感吊苍茫,以见怀抱。吴曰:慷慨自负,是太白意态(末句下)。《李太白诗醇》:
桂临川曰:太白乐天知命,感今怀古,备载此诗。谢云:太白远离京国、故发西归之叹,所谓“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者欤!《唐诗鉴赏辞典》:
这首诗一名《梁苑醉酒歌》,写于天宝三载(744)诗人游大梁(今河南开封一带)和宋州(州治在今河南商丘)的时候。梁园,一句梁苑,汉代梁孝王所建;平台,春秋时宋平公所建。这两个遗迹,分别在唐时的大梁和宋州。李白是离长安后来到这一带的。三年前,他得到唐玄宗的征召,满怀理想,奔向长安。结果不仅抱负落空,立脚也很艰难,终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新唐书》本传)。由希望转成失望,这在一个感情强烈的浪漫主义诗人心中所引起的波涛,是可以想见的。这首诗的成功之处,就是把这一转折中产生的激越而复杂的感情,真切而又生动形象地抒发出来。我们好象被带入天宝年代,亲耳聆听诗人的倾诉。
从开头到“路远”句为第一段,抒发作者离开长安后抑郁悲苦的情怀。离开长安,意味着政治理想的挫折,不能不使李白感到极度的苦闷和茫然。然而这种低沉迷惘的情绪,诗人不是直接叙述出来,而是融情于景,巧妙地结合登程景物的描绘,自然地流露出来。“挂席欲进波连山”,滔滔巨浪如群峰绵亘起伏,多么使人厌憎的艰难行程,然而这不也正是作者脚下坎坷不平的人生途程么!“天长水阔厌远涉”,万里长河直伸向缥缈无际的天边,多么遥远的前路,然而诗人的希望和追求不也正象这前路一样遥远和渺茫么!在这里,情即是景,景即是情,情景相生,传达出来的情绪含蓄而又强烈,一股失意厌倦的情绪扑人,我们几乎可以感觉到诗人沉重、疲惫的步履。这样的笔墨,使本属平铺直叙的开头,不仅不显得平淡,而且造成一种浓郁的气氛,笼罩全诗,奠定了基调,可谓起得有势。
接着诗笔层折而下。诗人访古以遣愁绪,而访古徒增忧思;作歌以抒积郁,心头却又浮现阮籍的哀吟:“徘徊蓬池上,还顾望大梁。渌水扬洪波,旷野莽茫茫。……羁旅无俦匹,俯仰怀哀伤。”(《咏怀诗》)今人古人,后先相望,遭遇何其相似!这更加触动诗人的心事,不禁由阮诗的蓬池洪波又转向浩荡的黄河,由浩荡的黄河又引向迷茫不可见的长安旧国。“路远西归安可得!”一声慨叹含着对理想破灭的无限惋惜,道出了忧思纠结的根源。短短六句诗,感情回环往复,百结千缠,表现出深沉的忧怀,为下文作好了铺垫。
从“人生”句到“分曹”句为第二段。由感情方面说,诗人更加激昂,苦闷之极转而为狂放。由诗的径路方面说,改从排解忧怀角度着笔,由低徊掩抑一变而为旷放豪纵,境界一新,是大开大阖的章法。诗人以“达命”者自居,对不合理的人生遭遇采取藐视态度,登高楼,饮美酒,遣愁放怀,高视一切。奴子摇扇,暑热成秋,环境宜人;玉盘鲜梅,吴盐似雪,饮馔精美。对此自可开怀,而不必象伯夷、叔齐那样苦苦拘执于“高洁”。夷齐以薇代粮,不食周粟,持志高洁,士大夫们常引以为同调。这里“莫学”两字,正可看出诗人理想破灭后极度悲愤的心情,他痛苦地否定了以往的追求,这就为下文火山爆发一般的愤激之情拉开了序幕。
“昔人”以下进入了情感上剧烈的矛盾冲突中。李白痛苦的主观根源来自对功业的执着追求,这里的诗意便象汹涌的波涛一般激愤地向功业思想冲刷过去。诗人即目抒怀,就梁园史事落墨。看一看吧,豪贵一时的魏国公子无忌,今日已经丘墓不保;一代名王梁孝王,宫室已成陈迹;昔日上宾枚乘、司马相如也已早作古人,不见踪影。一切都不耐时间的冲刷,烟消云散,功业又何足系恋!“荒城”二句极善造境,冷月荒城,高云古木,构成一种凄清冷寂的色调,为遗迹荒凉做了很好的烘托。“舞影”二句以蓬池、汴水较为永恒的事物,同舞影歌声人世易于消歇的事物对举,将人世飘忽之意点染得十分浓足。如果说开始还只是开怀畅饮,那么,随着感情的激越,到这里便已近于纵酒颠狂。呼五纵六,分曹赌酒,简单几笔便勾画出酣饮豪博的形象。“酣驰晖”三字写出一似在同时间赛跑,更使汲汲如不及的狂饮情态跃然纸上。
否定了人生积极的事物,自不免消极颓唐。但这显然是有激而然。狂放由苦闷而生,否定由执着而来,狂放和否定都是变态,而非本志。因此,愈写出狂放,愈显出痛苦之深;愈表现否定,愈见出系恋之挚。刘熙载说得好:“太白诗言侠、言仙、言女、言酒,特借用乐府形体耳。读者或认作真身,岂非皮相。”(《艺概》卷二)正因为如此,诗人感情的旋律并没有就此终结,而是继续旋转升腾,导出末段四句的高潮:总有一天会象高卧东山的谢安一样,被请出山实现济世的宏愿。多么强烈的期望,多么坚定的信心!李白的诗常夹杂一些消极成分,但总体上并不使人消沉,就在于他心中永远燃烧着一团火,始终没有丢弃追求和信心,这是十分可贵的。
这首诗,善于形象地抒写感情。诗人利用各种表情手段,从客观景物到历史遗事以至一些生活场景,把它如触如见地勾画出来,使人感到一股强烈的感情激流。我们好象亲眼看到一个正直灵魂的苦闷挣扎,冲击抗争,从而感受到社会对他的无情摧残和压抑。
清人潘德舆说:“长篇波澜贵层叠,尤贵陡变;贵陡变,尤贵自在。”(《养一斋诗话》卷二)这首长篇歌行体诗可说是一个典范。它随着诗人感情的自然奔泻,诗境不停地转换,一似夭矫的游龙飞腾云雾之中,不可捉摸。从抑郁忧思变而为纵酒狂放,从纵酒狂放又转而为充满信心的期望。波澜起伏,陡转奇兀,愈激愈高,好象登泰山,通过十八盘,跃出南天门,踏上最高峰头,高唱入云。
(孙静)(类似词句)挂席欲进波连山
【挂席欲进阻洪波】《梁园歌》李梦阳·明
(类似词句)洪波浩荡迷旧国
【眼中浩荡迷旧国】《登望湖亭》林澍蕃·清
(类似词句)人生达命岂暇愁
【人生倏忽岂暇愁】《逢辛大全》周是修·明
(类似词句)且饮美酒登高楼
【且饮美酒登高楼】《重修朝宗门楼集句呈王宰》余壹·宋
【亟呼美酒登高楼】《送陈佥宪于舜之任浙中》黎民表·明
(类似词句)平头奴子摇大扇
【大扇摇然平头奴】《暑剧戏作参用昌谷玉川体》黄人·清
【平头奴子扇大扇】《酷暑黎柏容内兄斋中》郑珍·清
【奴子平头摇羽扇】《送凤阳开仲贞远省外父复归于建上》王恭·明
【平头奴子能摇扇】《青玉案·有寄》曾廉·清末近现代初
【平头摇大扇】《院斋纳凉杂成》黄景仁·清
【平头奴子挥纨扇】《东园晚兴》胡奎·元末明初
【纨扇平头小奴子】《九日燕集题高牧隐清晖楼画壁》王恭·明
(类似词句)五月不热疑清秋
【六月不热疑清秋】《灊山古风》罗庄·明
【山寒五月疑清秋】《题华山图》贝琼·元末明初
【五月六月疑清秋】《风竹》唐璧·明
【五月疑清秋】《雨》林大钦·明
(类似词句)莫学夷齐事高洁
【又不学孤竹夷齐事高洁】《南城歌寄赠胡思敬》周是修·明
(类似词句)古木尽入苍梧云
【白云尽入苍梧里】《九鼎山歌》王士性·明
(类似词句)舞影歌声散绿池
【舞影歌声散绿池】《放歌用少白韵》陈言·明
【歌声舞影散春霞】《真娘墓》林景熙·宋末元初
(类似词句)空馀汴水东流海
【空馀江水东流海】《游先主祠堂置酒》范祖禹·宋
【空余江水东流海】《黄鹤楼》倪敬·明
【空余易水东流海】《赋得涿鹿送丘伯纯还姑苏》刘溥·明
(类似词句)连呼五白行六博
【赌行六博欢相随】《侠客行》韩上桂·明
(类似词句)东山高卧时起来
【东山高卧闭关时】《路出南雄次川谭丈枉顾惠粟》庞嵩·明
【君不见谢公高卧东山时】《东山亭子放歌》陈廷敬·清
(类似词句)欲济苍生未应晚
【欲济苍生犹未迟】《逢故人夜话》王汝玉·明
上一篇:南风吹雨骤还收,五月帘栊却似秋;陌上莫嫌行未得,田中应待足方休 | 宋·李至 奉和对雨闲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