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国唯看日,归帆(一作途)但信风。鳌身映天黑,鱼(一作蜃)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①。
--- 唐·王维 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

【注】舜觐群后,有苗不格。禹会诸侯,防风后至。动干戚之舞,兴斧钺之诛。乃贡九牧之金,始颁五瑞之玉。我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应道皇帝。大道之行,先天布化。乾元广运,涵育无垠。若华为东道之标,戴胜为西门之候。岂甘心于筇杖,非徵贡于包茅。亦由呼耶来朝,舍于葡萄之馆。卑弥遣使,报以蛟龙之锦。牺牲玉帛,以将厚意。服食器用,不宝远物。百神受职,五老告期。况乎戴发含齿,得不稽颡屈膝。海东国,日本为大。服圣人之训,有君子之风。正朔本乎夏时,衣裳同乎汉制。历岁方达,继旧好于行人。滔天无涯,贡方物于天子。同仪加等,位在王侯之先。掌次改观,不居蛮夷之邸。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彼以好来,废关弛禁。上敷文教,虚至实归。故人民杂居,往来如市。晁司马结发游圣,负笈辞亲。问礼于老聃,学诗于子夏。鲁借车马,孔丘遂适于宗周。郑献缟衣,季札始通于上国。名成太学,官至客卿。必齐之姜,不归娶于高国。在楚犹晋,亦何独于由余。游宦三年,愿以君羹遗母。不居一国,欲其昼锦还乡。庄舄既显而思归,关羽报恩而终去。于是稽首北阙,裹足东辕。箧命赐之衣,怀敬问之诏。金简玉字,传道经于绝域之人。方鼎彝尊,致分器于异姓之国。琅琊台上,回望龙门。碣石馆前,夐然鸟逝。鲸鱼喷浪,则万里倒回。鹢首乘云,则八风却走。扶桑若荠,郁岛如萍。沃白日而簸三山,浮苍天而吞九域。黄雀之风动地,黑蜃之气成云。淼不知其所之,何相思之可寄。嘻。去帝乡之故旧,谒本朝之君臣。咏七子之诗,佩两国之印。恢我王度,谕彼蕃臣。三寸犹在,乐毅辞燕而未老。十年在外,信陵归魏而逾尊。子其行乎,余赠言者。
【按】① 姚合称此诗及送丘为下第、观猎三首,为诗家射雕手,而以此篇压卷《唐诗广选》:
姚合《极玄集》以此篇压卷。皇甫子循曰:首二语可谓工于发端矣。谢灵运《发海口盘屿山》诗:“莫辨洪波极,谁知大壑东。”良自有本。《唐诗镜》:
此诗只语语的当,谓之压卷非也。《唐诗归》:
谭云:韵诗难得如此浑成,常宜诵之,以接喉间清气。钟云:亦复壮幻。《唐诗选注》:
神境具到,送日本诗无有过之者(“归帆”句下)。《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周珽曰:句字葩流,直与蜃楼龙藏争奇。《五七言今体诗钞》:
奇警称题。《唐风怀》:
孙曰:四句雄绝占今,五六亦工妙。《唐诗笺要》:
层转不穷,忘其骈偭。《而庵说唐诗》:
“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若乘空”此三字从晁监心上写来者。“九州”、“万里”二句于法为承,而此若提笔作顿者,然笔下直是生龙活虎,不可捉摸也。总写不忍相别之情,可谓淋漓尽致矣。《唐贤三昧集笺注》:
顾云:正大雄浑。《网师园唐诗笺》:
起得突兀。紧贴还日本,语不泛设(“向国”句下)。《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陈德公曰:起四气势浩浩,称其题。“鳌身”一句奇横,推铄沈、宋矣,仍不堕入险怪,作俑长吉,故为盛音。五、六、九、十亦极秀琢也。《唐人五言排律》:
直从日木说起,起忽(“万里”句下)。结送意极真。《唐诗鉴赏辞典》:
晁衡,原名仲满、阿倍仲麻吕,日本人。唐玄宗开元五年(717)随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留学,改姓名为晁衡。历仕玄宗、肃宗、代宗三朝,任秘书监,兼卫尉卿等职。大历五年卒于长安。天宝十二载,晁衡乘船回国探亲。临行前,玄宗、王维、包佶等人都作诗赠别,表达了对这位日本朋友深挚的情谊,其中以王维这一首写得最为感人。
古代赠别诗通常以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发端,借景物描写来烘染离情别意。这首诗不同,开头便是一声深沉的慨叹:茫茫沧海简直不可能达到尽头,又怎么能知道那沧海以东是怎样一番景象呢!突如其来,喷薄而出,令人心神为之一震。三四两句一问一答,寄寓诗人深情。“九州”,代指中国,大意是说:中国以外,哪里最为遥远呢?恐怕就要算迢迢万里之外的日本了,现在友人要去那里,真象登天一样难啊!头四句极写大海的辽阔无垠和日本的渺远难即,造成一种令人惆怅、迷惘、惴惴不安的浓重氛围,使读者刚接触到作品就从情绪上受到了强烈的感染。
接下来四句,是写想象中友人渡海的情景。在当时的科学水平和技术条件下,横渡大海到日本去是一种极为冒险、生死未卜的事情。通常是正面实写海上的景象,诸如气候的无常、风涛的险恶等等,借以表达对航海者的忧虑和悬念。例如林宽的《送人归日本》:“沧溟西畔望,一望一心摧!地即同正朔,天教阻往来。波翻夜作电,鲸吼昼可雷。门外人参径,到时花几开?”其中第三联写得惊耳怵目,扣人心弦,应当说是相当精警的句子。但是,无论语言是怎样的铺张扬厉,情感是怎样的激宕淋漓,要在一首短诗中把海上航行中将要遇到的无数艰难险阻说完道尽,毕竟是办不到的。所以,王维采用了另外一种别开生面的手法:避实就虚,从有限中求无限。“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要说的意思只开了一个头便立即带住,让读者自己去思索,联想,补充,丰富。《新唐书·东夷传》云:“日本使自言国近日所出,以为名。”这里“日”字双关,兼指太阳和日本国。试想,航海者就凭几片风帆、数支橹桨,随风飘流,不是艰险已极吗?不作正面描绘,只提供联想线索;不言艰险而艰险之状自明,不说忧虑而忧虑之情自见,正是这两句诗高明的地方。最有特色的,还是“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两句。在这里,诗人不只是没有实写海上景象,而且虚构了两种怪异的景物:能把天空映黑的巨鳌,眼里红光迸射的大鱼,同时展现出四种色彩:黑,红,蓝(天),碧(波),构成了一幅光怪陆离、恢宏阔大的动的图画。你看,波涛在不停地奔涌,巨鳌与大鱼在不停地出没,四种色彩在不断地交织和变幻。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一种神秘、奇诡、恐怖的感觉。诗人借怪异的景物形象和交织变幻的色彩刺激读者的感官,唤起读者的情感体验,把海上航行的艰险和对友人安危的忧虑直接传达给了读者。千百年来,历代的诗论家们公认王维“诗中有画”,但往往没有注意到,他的“诗中画”大多是“绘画所描绘不出的画境”。这首诗即是如此。人们公认王维是着色的高手。但往往没有注意到,他笔下的色彩不是客观对象的一种消极的附属物,而是创造环境氛围、表现主观情感的积极手段。这两句诗利用色彩本身的审美特性来表情达意,很富创造性,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最后两句,诗人设想晁衡战胜艰难险阻,平安回到祖国,但又感叹无法互通音讯。这就进一步突出了依依难舍的深情。
这是一曲中日两国的传统友谊之歌。通篇没有用一个概念性的语词来明言所表现的究竟是什么情感,但我们从目的地的渺远、航程的艰险和诗人的声声喟叹中,可以明确无误地体会到,这是一种怅惘、忧愁、悬念、惜别等等杂糅交织的至精至诚的情谊。司空图《诗品》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正好道出了这首诗的表情特点。
(文达三)(类似词句)积水不可极
【东南海水不可极】《游箭山》赵秉文·金
【流水不可极】《游白沙庙歌》刘崧·元末明初
【郢水不可极】《题云山图八首》张羽·元末明初
【溪水不可极】《龙潭八景为曾侍讲赋 虎溪积雪》王洪·明
【楚水不可极】《送程通参归黔阳展墓》顾璘·明
【秋水不可极】《秋华咏 芦华》高攀龙·明
【流水不可极】《宿瓜步》纪逵宜·清
【逝水不可极】《赠潘守愚思质昆弟》罗有高·清
【积水望不极】《舟过石灰山和胡若思祭酒韵》王洪·明
(类似词句)安知沧海东
【方知沧海东】《云半阁》陈恭尹·明末清初
【今知拯弱横葬沧海东】《夜梦亡友何梅士觉而赋此》陈独秀·近现代
【安知沧海外】《观饲鱼》韩维·宋
【安知沧海方扬尘?】《早春有怀兰史,用高常侍人日寄杜拾遗韵》丘逢甲·清
【安知古沧海】《波罗谒南海神庙五十二韵》丘逢甲·清
(类似词句)九州何处远
【当时何处辨九州】《大雨次韵刘成德》洪焱祖·元
【九州何处奏弦歌】《春夜怀郑河源》祝允明·明
【九州何处觅英魂】《天安门诗抄》无名氏·当代
【九州何处寄神皋】《丁酉岁朝戏笔聊当贺语赋呈诸亲旧》陈兴武·当代
(类似词句)万里若乘空
【东行万里若乘空】《次韵子瞻送陈睦龙图出守潭州》苏辙·宋
【只疑万里若乘空】《九月十七日雨中东京诸名士集樱邱南画院祀王右丞观礼有作二首》汪荣宝·近现代
【径渡万里犹乘空】《题泰东山藏主十八开士图》张翥·元
【万里乘空并是游】《寄赠黄宗献守璚州兼柬顾与新宪使》王慎中·明
【万里若游空】《送僧归日东》释妙声·明
【万里明空若洗】《贺新郎 春日浦镇寄慨》单人耘·近现代
【万里若乘槎】《用欧公韵寄夫子》姚倚云·清
(类似词句)归帆但信风
【扬帆但信风】《送朴山人归新罗》马戴·唐
【慈帆但信风】《夜宿焦山赠道林上人》徐熥·明
(类似词句)鳌身映天黑
【鳌身一抹映天黑】《文殊院观铺海歌》曹贞吉·清
【海中鳌身应天黑】《送陆子玄游泰岳》袁帙·明
【鳌身映黑】《念奴娇·咏海和总政老干部学院里克同志原韵》刘永平·近现代末当代初
(类似词句)鱼眼射波红
【鲸鱼张眼射波红】《渔歌子 黄山棹歌十阕》黄公渚·近现代
【吞舟鱼眼映波红】《大姑小姑歌》邓云霄·明
【鱼眼泣波红】《迎秋八首》王夫之·明末清初
【鱼眼波红】《采桑子 正月二十日从吴天石处获读纬云弟京邸春词因和其韵声情拉杂百感风生一夕遂得十首不自知其所云也》陈维崧·清
【鱼眼看波射水红】《诏观西洋国所进狮子因获遍阅虎圈诸兽敬制长句纪事和高阳相公》毛奇龄·明末清初
【鱼眼如星射浪红】《海上》赵翼·清
【鱼眼射波如火光】《入峡潭》刘崧·元末明初
【射波鱼眼暗】《鲸海波平》黄衷·明
(类似词句)音信若为通
【书信若为通】《送人南游》贾岛·唐
【别来音问若为通】《拟少陵忆昔行望王屋天坛二山作》谢榛·明
【数行音信若为传】《雨中遣兴二首》唐之淳·明
上一篇:嵯峨岩壑苦跻攀,大海南遵第几湾;客况驼头东莞郡,归心雁背穆陵关 | 明末清初·周亮工 东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