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子诗中,庾生赋里,满目江山无限愁。关情处,是闻鸡半夜,击楫中流。
澹烟衰草连秋。听鸣鴂声声相应酬。叹霸才重耳,泥涂在楚,雄心元德,岁月依刘。
梦落莼边,神游菊外,已分他年专一丘。长安道,且身如王粲,时复登楼。
--- 宋·陈人杰 沁园春 其二十二 次韵林南金赋愁

自杜甫在诗中大量描写“忧愁”以来,韩愈又也说:“文穷而后工”,忧愁是诗人常有的情感。诗人写诗必然说愁 ,因此辛稼轩曾调侃写道:“少年不知愁滋味 ,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词人说的不只是自己 ,其意更在于揭示许多诗人所谓“工愁善感”的真象。忧愁、悲愤能够使人崇高起来,但首先应该真实,其次是忧愁、悲愤要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 。陈氏写此词时也可以说是“少年”,又是与“林南金赋愁 ”的唱之作 ,但词人显然不是强自说愁,而是切身的真情实感,是在当时特定的时代条件下的有感而发。
“抚剑悲歌,纵有杜康,可能解忧?”词一开篇就使我们联想到战国时齐国孟尝君门客冯谖对待遇低不满因而弹铗(剑)作歌的故事。陈人杰也是个江湖游士,他出入豪门,种种难堪,但这首词并没有就此申说 ,而是斗转笔锋,反而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 ,惟有杜康(酒)”语意,意思是说美酒也不能销愁,反而使愁烦更甚,用此以表现自己的无法排遣的苦闷 。词人以疑问句式出之,使词句丰富多彩,“为修名不立,此身易老;古心自许,与世多尤。”修名,美名 。尤 ,怨咎。此句意义颇深,词人的“与世多尤”并非是因为某个具体事件,而是整个人生态度与世俗社会的现实发生了冲突。人们纷纷追求金钱财富、权势地位之时,而词人却执著于建立美好的名誉,而且这种追求是在不合时宜的“ 古心”支配下产生的,它“顽固”而强烈,因此和实际可能相冲突。这种冲突是带有悲剧色彩的,词人感到自己可能如屈原一样“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离骚》)。另外以纯朴之心对待当时繁芜复杂的时世,不免会引起物议非难,而自己又不可能改变追求,内外交攻给词人带来无限的痛苦,一切烦恼皆由这种痛苦产生,因为词人看不开,所以忧愁就不能避免。此韵表面上是写愁 ,同时也是揭露社会黑暗、人情之淡薄,“木秀于林 ,风必摧之 ”。正直、有理想的人是不能为社会、人群所容纳 。“平子诗中,庾生赋里,满目江山无限愁。”“平子”为东汉文学家张衡之字。张因当时政治腐朽,不能伸展其抱负,为寄托其对国事的关怀和忧虑写下了著名的《四愁诗》;“ 庾生”指南朝梁庾信,为梁使臣出使西魏 ,梁亡,被羁留长安;北周代魏,爱惜他的文才,不放他回去。在北朝期间他时刻怀念故国 、故乡,写下了《愁赋》,描写自己不可逃脱的忧愁。词人用此二典以表明自己的“忧愁”是和国家多难、政治黑暗密切相联的,因此,紧接着引出“满目江山无限愁”。国家多难,半壁江山尚在异族之手,这残破河山也好像为无限愁云所笼罩,前途亦是岌岌可危 ,因此词人才十分激动地写出:“关情处,是闻鸡半夜 ,击楫中流 。”词中用了晋刘琨、祖逖之典,这两位爱国者在他们还没有成为著名将领时,中夜闻鸡起舞,以安定中原、匡扶晋室互相勉励。词人以此表现自己的爱国热诚,并表明他所追求的“修名”不仅是个人修养的完善和品德的崇高,而主要是要通过报效国家、拯民水火而留芳百世。上片在词人情感极其高昂时结束了,宛如一支乐曲在急管繁弦中仅然停止,但其余音还在耳边萦绕。
“淡烟衰草连秋 ,听鸣鴂声声相应酬。”描绘出一幅秋光惨淡的画面,衰草连天,烟雾迷濛,伯劳鸟声声不断 ,仿佛是相互唱和。“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这无边的秋色常常激起离人游子的忧愁之情。
词人想起自己“弱冠”以来的生涯,他依人作幕,飘泊过许多地方。“叹霸才重耳,泥涂在楚;雄心玄德,岁月依刘。”“重耳”指春秋时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他在未为晋君之前飘零十九年,先后流亡在齐、楚、秦等国 ,所谓“艰难险阻备尝之矣”。这里用“泥涂”来形容当年重耳流亡奔波的艰苦;玄德指刘备,三国时蜀汉的开国之君,这里用重耳、刘备之典,不仅用以形容其飘泊游荡、寄人篱人之种种艰辛,而且用以表现自己报国之心和建业之志,照应上片所写的“满目江山无限愁 ”,表达了作者在国家存亡之秋时立志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但对于游子说来,思乡之情总是难以抑制 ,“梦落莼边,神游菊外,已分他年专一丘 。”莼菜可以作羹,味道鲜美。西晋时吴人张翰在洛阳作官,秋风起而思念家乡的莼菜羹、鲈鱼脍,因之命驾而归,后遂用此典表现对家的怀念和对仕宦的厌倦。“菊外”是用陶潜《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语意,此韵前两句写词人浓烈的思乡之情,家乡的一草一木,都梦绕魂牵,心驰神往,作者用此二典,将乡思表达得形象生动高尚,令人联想到江南水乡的美丽,和与竹篱茅舍相映衬的绿野青山。“已分”言在意料之中 ,“专一丘”指简朴的田园生活。将来归隐是意料中的事,而眼下只有在梦中回到家乡 ,用思想上的矛盾以表现词人深沉的痛苦。“长安道 ,且身如王粲,时复登楼。”此韵又转到当时的现实 。“长安”指临安(杭州)。“王粲”为东汉末年文士,由于中原战乱,他避乱荆州,依靠刘表,但十多年来却没有受到刘的重用,因之他格外的思念家乡,希望中原早日安定,并向往为此而立功,当词人登上楼时眺望“满目江山 ”,感慨万千,国家破碎,令人痛心疾首,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却升歌纵酒不思进取,而作者本人却寄人篱下,一腔抱负无法施展,凡此种种 ,都使作者心情抑郁苦闷,“王粲登楼”一典将此种之苦恼全部概括,这不仅与开篇之“抚剑悲歌”相照应,而且总结了全篇,表现了作者无限的忧愁。
这首词之所以非常感人在于它虽抒发的是个人愁思,但都围绕着国家的忧患而写,并把不能为国家建功立业看成是苦闷根源之所在,因此他的忧愁就具有了深厚的基础。
这首词几乎句句用典,似乎晦涩了些,这是因为词人思想感情矛盾复杂,在这短短的一百多字的词要得到充分的表现,必须通过用典方能做到。如词人思乡,感叹时事的纷乱,对朝政的不满,对建立功业的憧憬,以及因不能实现理想而产生的苦闷等等很难一一说清楚,但词中用张衡、庾信、刘琨、祖逖、陶潜、王粲等人的典故 ,就把这种忧愁具体生动表现出来,而这是用直抒方法很难做到的。词中用典虽多,但语言却十分流畅 ,作者能以充沛的情感调动这些典故,把用典故和叙述、描写给合在一起,所以读来并无生硬,晦涩的感觉。(类似词句)抚剑悲歌
【抚剑悲歌终起舞】《初伏大雨戏呈无咎四首》邓忠臣·宋
【抚剑悲歌壮泪流】《剑》黄顺之·宋
【抚剑徒悲歌】《杂拟十首》赵秉文·金
【抚剑悲歌水东去】《青门歌寄居易子》陈煇·明
【归来抚剑自悲歌】《五台行(咏梁、唐、晋、汉、周) 北台》刘定之·明
【悲歌抚剑空徘徊】《梁园歌》欧大任·明
【抚剑悲歌恨未平】《寇警初平余领试事入虔次南康道中偶感先是有佥谋附逆者故末句并及之》梁亭表·明
【斫地悲歌抚剑镡】《赠侯大将军》朱鹤龄·明末清初
(类似词句)为修名不立
【恐脩名之不立】《离骚》屈原·先秦
【恐脩名之不立兮】《盛化州挽些》王柏·宋
【虑脩名之不立兮】《九效 自脩》葛立方·宋
【修名恐不立】《送行甫》韩淲·宋
【修名愧不立】《入洛二首》欧大任·明
【修名惧不立】《怀何不偕三首》陈恭尹·明末清初
【修名恐不立】《送远诗十一首 乙酉》徐枋·明末清初
【修名苦不立】《冬日都中杂咏》张晋·清
【修名不立行可愧】《与刘北海》查慎行·清
【修名不立嗟微躬】《戊戌生日郑子尹孝廉珍以诗见赠和答》莫与俦·清
【惧修名不立】《沁园春》王韶生·近现代末当代初
【也应全不为修名】《喜声伯谪还》区仕衡·宋
(类似词句)古心自许
【古貌古心空自许】《书怀二首》林希逸·宋
【古心应自许】《咏梅》赵崇嶓·宋
(类似词句)满目江山无限愁
【满目江山无限情】《自槜李至毗陵道中》杨冠卿·宋
【无限江山无限愁】《一剪梅 送杨师醇赴官》周紫芝·宋
【江山满目总生愁】《遣闷》梁宪·明
【江山满目愁戎索】《次韵答马生》丘逢甲·清
【满目江山无熟处】《贺新郎 自题草堂》王夫之·明末清初
(类似词句)是闻鸡半夜
【闻鸡半夜走田文】《函谷关》陈琏·明
【半夜闻鸡泪满衣】《烂溪夜泊》袁黄·明
【半夜闻鸡起舞】《府江吟》霍与瑕·明
【半夜闻鸡愁起舞】《回首》王松·清
【半夜闻鸡歌激烈】《次酒社第一集韵寄亚子》朱慕家·近现代
【中夜闻鸡起舞时】《与宁子廉马敬常饮酒得移字》张宪·明
(类似词句)击楫中流
【中流击楫人何在】《又登碧云亭感怀三十首》吴芾·宋
【便当击楫中流誓】《上金陵章侍郎》刘过·宋
【击楫江中流】《和杨铁庵送子监镇之任韵五首》姚勉·宋
【击楫誓中流】《水调歌头 闻采石战胜和庞佑父》张孝祥·宋
【中流击楫酬初志】《安庆摸/摸鱼儿 和孙霁窗》张矩·宋
【问中流击楫谁人是】《贺新郎 西湖》文及翁·宋
【击楫中流书壮志】《嘉定甲戌孟秋二十有七日起居舍人兼直学士院真德秀上殿直前奏边事不顾忌讳一疏万言援引古今铺陈方略忠谊感激辞章浩瀚诚有补于国家天台戴复古获见此疏伏读再三窃有所感敬效白乐天体以纪其事录于野史》戴复古·宋
【当日击楫渡中流】《水调歌头 九日多景楼用吴侍郎韵》方岳·宋
【击楫誓中流】《蓦山溪 渡江咏潮》曹冠·宋
【击楫中流】《江城子》李好古·宋
【勉力中流击楫】《朝中措 送管顺甫赴漕》李曾伯·宋
【将军击楫誓中流】《秦侯不调累年识者叹息兹以规恢秘略亲简上知有诏复其官亨衢自此发轫闻之喜甚为作古篇》杨冠卿·宋
【更行看击楫溯中流】《满江红 九日登凌欹台》沈瀛·宋
【击楫中流酬此心】《送杨寺丞浑父帅安康》沈继祖·宋
【击楫中流】《六州歌头》王野·宋
【中流击楫来悲风】《韩使君分送芍药索诗因忆旧游》章甫·宋
【可但中流能击楫】《和仁仲舟中三绝》胡寅·宋
【他年击楫誓中流】《次韵袁起岩提刑游金焦二山二首》范成大·宋
【中流击楫汹作气】《瞿唐行》范成大·宋
【飘然击楫问中流】《再赋》袁说友·宋
【早誓中流誇击楫】《王醇父统帅舫斋》袁说友·宋
【中流击楫非无志】《初八日早出洪泽闸泛淮》虞俦·宋
【中流击楫竟何成】《金陵怀古》袁太初·宋
【知君素有击楫中流心】《古剑歌》赵汝燧·宋
【中流击楫雄图远】《和潘良贵题明州三江亭韵》郑若谷·宋
【中流击楫思祖逖】《石潭急峡》饶鲁·宋
【认作中流击楫声】《舟中》高鹏飞·宋
【击楫中流万古情】《桐江怀古》何景福·元
【中流击楫渡江去】《次萨天锡韵》李孝光·元
【何人击楫誓中流】《长江万里图》桂????·元
【击楫中流】《沁园春 次张孟功韵》许有壬·元
【汎中流以击楫兮】《黄河行》贡师泰·元
【击楫中流歌慷慨】《次韵孟天炜郎中看湖四首》陈基·元
【酒酣击楫回中流】《杭州大雪》魏初·元
【击楫中流缓缓归】《九月七日复游寒泉登南峰有怀龙门云台二首》顾瑛·元
【应期击楫誓中流】《学舟为崔检校赋》张昱·元末明初
【未识中流击楫人】《题陈太初画扇》刘基·元末明初
【击楫中流】《念奴娇 寄徐指挥》刘炳·元末明初
【我思击楫泛中流】《黄河歌》丁晋·明
【击楫中流】《六丑 舟自桃源抵天妃闸》张戬·明
【中流击楫心偏壮】《和佘素思明府午日韵》严而舒·明
【击楫中流夜渡江】《邢太保破倭功成以大司马筦留钥过家省觐太夫人》冯琦·明
【更烦击楫矢中流】《留邸春斋即事》卢宁·明
【击楫矢中流】《己酉入觐夜过鄱阳湖三十二韵》卢宁·明
【击楫中流叹昔游】《秋日登狼山》吴时来·明
【不须击楫誓中流】《过江》周用·明
【击楫中流鼓吹频】《舟中偶书》孙承恩·明
【中流击楫欸乃相追随】《钱塘江头望潮》张天赋·明
【何似中流击楫时!】《纪事》戚继光·明
【中流击楫歌沧浪】《泛舟严陵 其二》朱同·明
【击楫临中流】《题杜休宁溪行图》朱同·明
【击楫中流首重回】《峡山寺》朱士赞·明
【中流击楫更扣舷】《秋夜汎舟有约不至》李之世·明
【何事中流频击楫】《送韩孟郁》李云龙·明
【中流聊击楫】《晓渡》李言恭·明
【中流方击楫】《应天长 江东遗事共十首》来集之·明
【击楫横中流】《舸斋诗》林弼·明
【击楫中流情更壮】《文泉为梁少傅作》梁有誉·明
【击楫中流先着鞭】《送区启图入都》欧主遇·明
【几回击楫歌中流】《赋得字水成文送陈子鲁》解缙·明
【击楫中流亦快哉】《直沽望海》程敏政·明
【南来击楫向中流】《闻鸡行》李东阳·明
【中流击楫空怀志】《壬子校文南畿得诗十二首 过扬子江》王鏊·明
【中流击楫亦有意】《画水》杨一清·明
【一棹中流双击楫】《十四日晚渡》陆深·明
【中流击楫大江深】《题扬州卞鹗皋七十寿诗》朱浙·明
【还思击楫在中流】《赋得江上舟送人》杨慎·明
【中流看击楫】《为母舅谢东园公题良平芝山八景 榕湾晚渡》王希文·明
【徒怀击楫在中流】《次绪山韵五首》杨爵·明
【击楫中流过】《渡滹沱》李攀龙·明
【击楫中流亦壮哉】《许吾野观竞渡诗二首索和为次之》陶益·明
【击楫中流竟何以】《秋日泛舟钱塘观潮放歌》胡应麟·明
【无限中流频击楫】《文江八景 金滩春涨》邹元标·明
【击楫中流去】《过太湖》程煜·明
【击楫中流思百折】《阅江》范景文·明
【大儿击楫歌中流】《野老移家图为谢子兰题》袁华·明
【击楫中流亦壮哉】《厓门泛舟》许炯·明
【运去中流徒击楫】《辛卯春日即事》谢重华·明
【中流击楫心徒苦】《答客问予归》邓云霄·明
【击楫溯中流】《寄怀方肃之》郭之奇·明
【中流击楫浪生花】《赖明府召饮于韩台偕区广文观竞渡》郭棐·明
【击楫中流逝】《登吴城望湖亭》陈履·明
【击楫中流迟汉槎】《舟晚望锦石》陈鸿·明
【有客中流新击楫】《鸿映闽逵》霍与瑕·明
【击楫中流】《苏武慢 江亭远眺》韩守益·明
【何人击楫渡中流】《失题》韩宗礼·明
【击楫渡中流】《读史述 祖逖》魏学洢·明
【中流击楫任谁先】《登黄鹤楼时闻流寇犯楚界速往常德》黄公辅·明
【击楫中流谁祖逖】《甲申江门看竞渡》黄公辅·明
【谁作中流击楫看】《贺小泽梁学培进庠》黄公辅·明
【击楫中流豪气发】《从戎渡龙江潭》黎贞·明
【几处中流催击楫】《庚寅生日》黎景义·明
【击楫中流亦壮夫】《元日杂题长句八首》钱谦益·明末清初
【鱼龙击楫想中流】《和悯乱诗》彭孙贻·明末清初
【中流怀击楫】《渡浙江》彭孙贻·明末清初
【祖生击楫横中流】《答别张默庵》陈恭尹·明末清初
【击楫中流泪盈把】《送闽中林衡者游中原长歌》陆世仪·明末清初
【击楫正中流】《京口即事》顾炎武·明末清初
【击楫当中流】《题画杂咏》徐枋·明末清初
【依然击楫在中流】《何之杰以舟居记颜有赠》毛奇龄·明末清初
【拟将击楫渡中流】《午日次径扶韵》刘本沛·清
【好副中流击楫心】《挽曾国荃联》成果道·清
【稳坐中流击楫歌】《渡开都河》易寿松·清
【中流击楫】《挽彭玉麟联》陈毓淞·清
【我侍中流击楫】《挽彭玉麟联》高光效·清
【中流频击楫】《高邮舟中》丁尧臣·清
【中流击楫不回头】《鄱阳沈槐卿大令殉难,作诗吊之》刘绎·清
【欸乃中流击楫忙】《涡阳晚渡》吴道伟·清
【中流击楫孰争先】《望江北》周馨桂·清
【击楫中流望八荒】《渡江》周馨桂·清
【偷渡中流狂击楫】《沈吉田中丞挽诗》唐赞衮·清
【中流击楫】《满江红 西湖吊古》张振·清
【愁绝中流击楫人】《题潇湘寄舫》张百熙·清
【几人击楫向中流?】《渡黄河》张鹏翮·清
【中流击楫为君赋】《真州九日偕署中诸友游吴园舟中燕集二首之一》戴亨·清
【正待中流同击楫】《依韵题王葵园先生与陈诒重郎唱和试卷》曾习经·清
【每思击楫中流】《挽彭玉麟联》李瀚章·清
【愧煞中流击楫声】《京口口占》李结·清
【击楫中流志更坚】《偕彭雪琴洞庭泛月 》杨岳斌·清
【故人击楫又中流】《龙潭阻风怀彭雪琴方伯》李鸿章·清
【击楫中流记昔年】《安平晚渡》林翼池·清
【中流击楫平生志】《秋感五首》林占梅·清
【中流击楫心犹壮】《栎社同人以银瓶赠呈鹤亭社长并媵以诗》林耀亭·清
【楚女击楫中流哀】《渡淮》洪亮吉·清
【中流谁击楫】《登君山》潘俊·清
【击楫中流思黯黯】《舟中望金山寺》王宏祚·清
【扬舲击楫向中流】《渡钱塘江》玄烨·清
【击楫中流无限恨】《扬州次梅村师韵》王抃·清
【遥怜击楫在中流】《送吴湄》蔡忠立·清
【中流击楫歌】《渡河》袁保恒·清
【与谁击楫誓中流】《哭施仁思孝廉》许梦青·清
【击楫中流楚山碧】《乘小舟渡江登黄鹤楼》金虞·清
【中流击楫愁心多】《高邮雨后舟中歌》阮元·清
【狂呼击楫中流】《临江仙》陈匪石·清
【中流且击楫】《至日舟次有感》陈廷和·清
【击楫中流浩荡行】《渡河》雷钟德·清
【击楫中流歌且啸】《满江红 江上感怀》黄永·清
【击楫中流】《满江红 过访史顺德庸庵途次有作》黄永·清
【试看击楫中流客】《江上晓发》黄景仁·清
【当日中流击楫】《喜迁莺 和方小云》黄钧宰·清
【中流击楫几英雄】《满江红 友松以此调见寿,别以平韵报之》樊增祥·清末近现代初
【狂吟击楫中流】《望海潮》朱祖谋·清末近现代初
【问中流击楫】《满江红 过镇江感怀》易顺鼎·清末近现代初
【浩荡中流击楫豪】《上京舟中作》林朝崧·清末近现代初
【莫便中流击楫】《水调歌头 题画,杨柳依依人访船》傅熊湘·清末近现代初
【中流击楫;】《汉口轮船公司门联》待考·近现代
【岂无中流击楫其人】《挽佚名》成惕轩·近现代
【击楫中流】《挽唐纵联》成惕轩·近现代
【中流击楫意难平】《江山楼席上走笔赋别》林南强·近现代
【击楫中流此际心】《赴牯岭途中》梁寒操·近现代
【几辈中流曾击楫】《送冯竺僧之差荆州》范天烈·近现代
【谁共中流击楫】《扬州慢 申江夜发,依白石韵》刘鹏年·近现代
【击楫叹中流】《咏史一百三十首 祖逖》连横·近现代
【亦有中流击楫过】《六月既望,偕沈少鹤、余君屏、陈瘦云、李兆阳、郭寿青泛舟安平渡口,黎明始归》连横·近现代
【击楫中流泪】《北望》连横·近现代
【中流击楫无穷感】《江亭感怀》唐鼎元·近现代
【中流击楫心】《辛亥六月读白门悲秋集怀周君实丹三首》王鼎·近现代
【中流击楫问谁先】《浣溪沙 秋登迎江寺镇风古塔 1932年秋于安庆》宛敏灏·近现代
【击楫中流】《八声甘州·辛酉春季,孤屿文丞相祠祀事礼成,集慎社同人澄鲜阁禊饮》郑猷·近现代
【击楫向中流】《水调歌头 送孔生一尘东游日本》龙榆生·近现代
【中流击楫】《沁园春 迎一九六三年》苏渊雷·当代
【终堪击楫渡中流】《虞美人 次巽兄寄曼叔桂林韵》袁思古·当代
【谩忆中流击楫】《八声甘州 丁亥夏至侍绿痕师登鼓浪屿,值延平郡王薨三百四十五年忌日》钱之江·当代
【临行击楫誓中流】《大刀行》陈仁德·当代
(类似词句)澹烟衰草连秋
【澹烟衰草不胜秋】《登楼闻笛有感》叶颙·元末明初
(类似词句)岁月依刘
【王粲依刘岁月深】《寄陕郡杨正卿二首》陈赓·金末元初
(类似词句)且身如王粲
【身如王粲好谁依】《月中早行马上有感》张家玉·明
(类似词句)时复登楼
【时复登楼看远山】《无名氏之散句》无名氏·唐
【时复登楼看暮山】《咏怀寄知己》齐己·唐
【远游时复赋登楼】《次韵令尹解官归九江》周权·元
【思君时复一登楼】《寄天台丁仲容》王冕·元末明初
【时复一登楼】《山中小搆姚宝山以诗见贺依答六首》陈圭·明
【忆君时复强登楼】《寄宁德林训迪》王恭·明
【问天时复强登楼】《挽杨光祖》邱汝滨·近现代
上一篇:运行日月开元会;动宕山河起陆沉 | 近现代·江峰青 城学生运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