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笺舒卷处。似索题诗句。莫凭小阑干。月明生夜寒。
--- 宋·张镃 菩萨蛮 芭蕉

咏物词发展到南宋已进入成熟期,不仅作品数量众多,而且更重视写作技巧和形式类。与北宋的咏物词相比较 ,南宋咏物词更具有一种幽微细腻的特色,虽然不容易看出其寄托所在,但更富有朦胧美。张镃的这首词就能够将作者内心的情思同作品外化的意象融合无间,使读者若有所悟又难以名状。
词的上片集中刻画了芭蕉独特的风姿和品格。起句从芭蕉跟别的花卉草木的对比中写出它同中有异的特点 。在人们眼光中,“风流”、“多情”、“潇洒”是许多花卉草木所共有的,然而词人之所以特别欣赏芭蕉,却是由于它那独特的清逸绝俗风姿。芭蕉并不以色彩斑斓 、绚丽多姿的花朵来显示它的“风流”,它也不在丽日和风中与群芳争妍,只有到了烟雨空濛和雨滴拍打的时刻,芭蕉,这才以一身潇洒的绿衣,显示出它那特有的风韵和情致,吸引人们观赏,撩拨人们的情思。一切繁喧炽热跟芭蕉无缘,它浑身上下透出的是无限清凉。不仅使人想起吴文英的名句“纵芭蕉不雨也飕飕”(《唐多令》),这样,我们从芭蕉独具的潇洒、清凉,依稀感受到词人的心灵,现出了一个风流、多情、而又潇洒雅洁的文人形象。
下片顺着“绿衣长”、“满身凉”的拟人化的描写发展,逐渐从外形深入到心灵。词人观赏芭蕉风情万种,情为之动;芭蕉得遇知音,也动起感情来了。看,那一片片开张伸展的硕大绿叶,就象是在我面前铺开的文笺,要请我在上面题写生动的诗句呢!但我又能写什么呢?这时,明月已升到中天,清辉泻在芭蕉那略披白粉的绿叶上,好象生出了一层薄薄的寒霜,袭来一阵又一阵寒气。唉,别再倚着阑干痴看了,还是回屋去吧!“莫凭小阑干 ,月明生夜寒”两句,淡淡地透露出词人在此情此景下若有所思、若有所悟的感触。这种感触是什么呢?是芭蕉的清高与索句的催迫使他感到自愧弗如、无辞以对?是眼前的清冷促使他想到了趋炎附势的炎凉世态?还是“以其境过清”(柳宗元《小石潭记》),“凛乎其不可久留”(苏轼《后赤壁赋》),而只得消然离去呢?词人没有明白说出,却留下了让读者充分联想、回味的余地,言有尽而意无穷。
在诗词中,芭蕉常常同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 ?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 ,点滴霖霪 。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丑奴儿》)把伤心、愁闷情绪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甚至还颇为怨悱。张镃这首词的感情抒发却相当空灵含蓄 。他的哀愁和悲凉并没有直接倾吐,而是在雨丝烟雾里,在寒夜月色中,朦胧而自然地流露出来。一缕淡淡的哀愁回肠九曲 ,大有欲吐又吞、欲说还休的况味。
张镃的这首词与唐代钱珝的《未展芭蕉》诗(冷烛无烟绿惜干 ,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车风暗拆看。),虽然暗示性有所不及,但在总体意境上更富有象征意蕴,表达上也越显得曲折幽深。(类似词句)满身无限凉
【满眼凄凉无限事】《念奴娇》石孝友·宋
(类似词句)似索题诗句
【索题诗句辞未可】《陈艺林世交持其尊甫补松世丈溪山无尽图索题,题卷中有先人七古诗,伏读数过,凄然有作》许传霈·清
(类似词句)莫凭小阑干
【小阑干犹记年时凭处】《念奴娇 七夕》刘过·宋
【暮云低压小阑干】《一剪梅 赠友人》吴文英·宋
【莫凭小栏干】《菩萨蛮》苏轼·宋
(类似词句)月明生夜寒
【六月生夜寒】《吴兴杂咏十六首 碧岩》黄玠·元
【夜寒笺与月明看】《玉楼春 秋思》方岳·宋
【月明夜寒寒雨霜】《续巴东三峡歌》曹勋·宋
【夜寒空载月明还】《次韵樊武仲致政见贻》魏了翁·宋
【夜寒弹剑月明中】《赠臧怀庆瑞周》顾璘·明
【月明风静秋夜寒】《醉翁操 题云林湖月沁琴图小照》顾太清·清
【君生寒月明】《吊石曼卿》梅尧臣·宋
【月明辽海夜生寒】《鹤瓢》虞堪·元末明初
【石齿生寒漱月明】《蒲亭十咏 乌石门山泉》彭孙贻·明末清初
【月明瑶草易生寒】《登岱》丁澎·清
【月明青天生夜潮】《孙履正履和北上予同舟送之入郡舣舟白莲桥信宿临别题赠长句》程嘉燧·明
【归去月明生夜潮】《横江棹歌》屠寄·清
上一篇:南山不见见东山,白鹭时时自往还;为问天公几时雨,定因薄相故能悭 | 宋·李之仪 东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