霭霭春和生海市,鳌戴三山,顷刻随轮至。宝月圆时多异气,夜光一颗千金贵。
--- 宋·米芾 蝶恋花 海岱楼玩月作

“玩月”亦即赏月。这首词是作者知涟水军期间,登当地名楼——海岱楼赏月时的感怀之作。
词的上片 ,首先从海岱楼所处的地理位置入手。“千古”一句 ,总写涟水全境形胜之处 。涟水为水乡,当时境内有中涟、西涟、东涟诸水,黄河夺淮入海亦经此地,且东濒大海,北临运河,水乡清绝,故以“涟漪”称之。然后特出一笔,写海岱楼高,拔地而起 ,“下瞰秦淮尾”,以夸张之笔,极写此楼之高。“水浸”二句承“下瞰”而来,转写水中浸沉着的碧天 ;然后又由如水的碧天联想到“广寒宫阙”,接触到“月 ”,从而为下片写月出作好铺垫 。“广寒宫”,非实写 ,是由水中碧天联想而来 。上片用笔,皆在“人间世”三字上凝结 ,“广寒宫”也是为修饰“人间世”而出现的。
词的下片写“玩月 ”。但首句却不去写月,而是写“海市 ”。“海市”即我们常说的“海市蜃楼”,晋伏琛《三齐略记》和宋沈括《梦溪笔谈》等文献都曾叙述过“海市”的繁华热闹。但这首词中的“海市”乃是虚写 ,实际上只是写海 ,从而为月出再次作辅垫 。如此再三铺垫之后,终至,“鳌戴三山,顷刻随轮至 。”鳌戴三山,系我国古代神话。“三山”,指海中的仙山方壶(一曰方丈 )、瀛洲、蓬莱,山下皆有巨鳌(大龟)“ 举首而戴(顶)之”,“三山”因此不再漂浮移动(详见《列子·汤问 》)。“ 轮”指月亮。
米芾这两句写月出,倒不象前人那样直接了当,表面看来是写“三山”随月轮而至,似以写“三山”为主。实际上还是写月 ,“三山”只是作为月的被动物出现的,月未出时“三山”暗,月出则“三山明,好象顷刻之间来到眼底。这是一种借此写彼的笔法。这两句不仅充满了神话色彩 ,而且写得神采飞动,“顷刻”一词,写月轮出海,凌厉之至,神气倍生。而最后两句:“宝月圆时多异气,夜光一颗千金贵。”则是真正写“玩月 ”“夜光 ”,指月亮。夜光又为珠名,故以“一颗千金贵”称述之,这是巧借同名之珠以赞美圆月之可贵 。这两句,前句重在其“异”,后句重在其“贵 ”。因其“异”,始见其“贵”。古人把月视为群阴之宗,崇拜备至。这两句包含着作者对于月的种种幻想与评价。
这首词气魄宏大,选材造语奔逸绝尘,给人以玲珑圣洁之惑。如“鳌戴”两句尤为沉着飞翥,有超逸之妙。此词风格堪称豪放,深得苏轼、王安石等大家的赏识。(类似词句)水浸碧天天似水
【碧天似水】《念奴娇 中秋》史浩·宋
【碧天似水元非水】《九月十六日出郡登舟如钱塘十七日舟中杂兴》汪莘·宋
【水浸碧天何处断】《离亭燕/离亭宴》孙浩然·宋
【水浸碧天天浸月】《泊船吴江》宋伯仁·宋
【水浸碧天何处断】《离亭燕/离亭宴》张昪·宋
【水浸碧天风皱浪】《蝶恋花》欧阳修·宋
【水浸碧天孤月皎】《赠田隐居》戴亨·清
【水浸碧天清晓】《谒金门》纳兰性德·清
【水似晴天天似水】《题水月台》李涉·唐
【凉月在天天似水】《朱槿花》董嗣杲·宋
【明月满天天似水】《新桥》陆佃·宋
【明月在天天似水】《西风》释文珦·宋
【明月满天天似水】《梅》贡性之·元末明初
【秋水如天天似水】《题山水图》郑真·明
(类似词句)广寒宫阙人间世
【广寒忽堕人间世】《长生观观月》陆游·宋
【人在广寒宫阙】《百字谣/念奴娇 二月初四》无名氏·宋
【人尚在广寒宫阙】《贺新郎 十六夜步月惠山泉亭》陈维崧·清
(类似词句)鳌戴三山
【六鳌戴三山】《题控鳌亭》周紫芝·宋
【鳌戴三山弱海东】《澹然亭八景有序 鳌顶祥云》卢龙云·明
【巨鳌戴三山】《蓬壶道人》史鉴·明
【鳌戴三山奠九重】《北京偶成》吴伯宗·明
【巨鳌戴三山】《拟游仙》胡俨·明
【鳌戴三山飞退鹢】《谒金门 效大鹤三叠》周岸登·清末近现代初
【巨鳌戴却三山去】《有客》卢青山·当代
上一篇:浓绿泼雨洗,森森竹千个;亭亭立荷叶,万碧含露唾;四围垂柳枝,随风 | 清·黄遵宪 游丰湖 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