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溪桥话别,怅薜萝、犹惹翠云衣。不似今番醉梦,帝城几度斜晖。
鸿飞。烟水弥弥。回首处,只君知。念吴江鹭忆,孤山鹤怨,依旧东西。
高峰梦醒云起,是瘦吟、窗底忆君时。何日还寻后约,为余先寄梅枝。
--- 宋·卢祖皋 木兰花慢 别西湖两诗僧 其二

这首词以苍茫幽远的意境,描绘出词人倦于官场上的曲意逢迎,而渴望如山雀归林的心志,令人心高气远。
词的上半阕写主客晤对的清欢。一起三句将诗酒清游的胜概写出,便有一种笼罩全篇的力量。“ 嫩寒催客棹 ”,不说自己起了游兴,而说是好天气催动了我的作客之舟。这种拟人化的写法,突出了风日之美,有一种人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嫩寒”,已被人格化,一个“ 嫩 ”字给瑟瑟的轻寒赋予一种令人爱赏的色彩,是通感技法的又一佳例。
“红叶”两句,复笔写景。山上是满林红叶,石间有潺潺清泉,绘声绘色,怎不令人心旷神怡?“漱石”一句,不只是写出了水漱石根的清幽景色,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向往山林的归隐心曲。卢祖皋在此用典,就将一种脱落簪绂,息影山林的心愿诉诸其中了。“多少心期”,即多么快慰的意思。
当读者正随着词人的妙笔徜徉于林泉清美的意境中时,作者却将我们带入了这样一个神奇的世界,即天竺寺后有三生石,与冷泉亭、合涧桥相距不远,是有名的景观。然而词中所述,不限于景物的铺陈,而是一种两面关合的用典。作者写带有佛家轮回色彩的传说,除了符合杭州实景而外,还切合对方的和尚身分,好象这眼前的景物与两位诗僧,都是前生所熟知的,都是具有宿缘的。卢祖皋在此强调了他对这种山林清致的向往和依恋。“依薜萝犹惹翠云衣”,个“惹”字尤能将无情草木化为有情。作者这样运笔,不但使文气跌宕,富有变化,而且还能唤起人们绵绵无尽的离情别绪来。歇拍两句,再将笔势收拢,点出今番之帝城醉梦,不如溪山之云水徜徉。“ 不似”意即“不如 ”。从这里我们可以想见作者那颗高尚的心灵在追求着一种清远,超脱,然而现实的黑暗龌龊,使他转向山林,转向自然,去寻求人性的复归。
下片设想离别后的思念 ,文笔活泼,妙喻联翩,意思是说:鸿鸟已飞向烟水茫茫的远方,只有你们才知道它留下的痕迹。这是以鸿鸟比喻自己漂泊无定的行踪。接下去,作者以错综之笔就自己与诗僧两面关锁写来,脉络清晰 。“ 吴江鹭忆 ”,指作者的去处。“孤山鹤怨 ”,指二僧挂搭之地。林和靖梅妻鹤子隐于孤山,与二僧相近,故移以指二僧。这样写来便觉清超,也显示了词人高超的功力。
“高峰”句妙在奇思,高峰云起,并不稀奇,一经“梦醒”二字点染,便成了奇笔。把朝云出岫比作高峰睡醒,词人以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山河。“瘦吟”句是写对诗僧的忆念,暗用李白《 戏赠杜甫》“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瘦”字又形象地表达了相思的苦怀。歇拍二句,自相问答,饶有趣味。什么时候再相聚会呢?那就请你寄来报春的梅花吧。这样的结尾,更显得雅致,有韵味。(类似词句)载酒去载诗归
【侬归载酒溪园去】《再赋晏子直百花林》史弥宁·宋
【载酒登临忘归去】《题画赠崔元吉》徐溥·明
【归舟载酒去茫茫】《桐荫堂》姚佳·当代
(类似词句)正红叶漫山
【红叶漫山客意愁】《自竹山归酂上坟》张嵲·宋
【红叶漫山映落霞】《九月九日赏红叶》汪元量·宋末元初
【漫山红叶山容奢】《题范卿侄林觅句图》夏子鎏·清
(类似词句)清泉漱石
【清泉漱石白凿凿】《题郭功甫诗卷》李廌·宋
【清泉漱石玉玲珑】《松山寺》戴梓·清
【一道清泉寒漱石】《醉柳园》麟魁·清
【清泉漱石齿】《游虎跑》陈独秀·近现代
(类似词句)多少心期
【孤负多少心期】《一萼红 红梅》王沂孙·宋
【更吐心期多少】《鹊桥仙 七夕》葛胜仲·宋
【多少心期付所知】《送薛侯宣民部出守南宁》卢龙云·明
【多少心期别酒中】《秋晚梁园饯别陈孝廉兄弟北上分得东字二首》卢龙云·明
【多少心期知不负】《再送叶相公》卢龙云·明
【芳盟订多少心期】《满庭芳?太平花,依程垓体》陈匪石·清
【多少心期伤暮】《莺啼序 用宋人韵》龚自珍·清
【多少心期】《高阳台 夏日豁然泰然假蜗居置酒小集》邓桐芬·近现代
(类似词句)念吴江鹭忆
【鹭忆吴江载酒篷】《卢直院挽章》释居简·宋
(类似词句)孤山鹤怨
【孤山鹤怨旧巢非】《怀旧次韵》龙仁夫·元
(类似词句)依旧东西
【落花依旧水东西】《雾山寺》寇准·宋
【故人依旧屋东西】《重寓陆氏是亦山房有感》凌树屏·清
【依旧水东西】《满庭芳》朱彝尊·清
【依旧东西沟水流】《七夕杂诗仿曝书亭体》萧道管·清
【醒来依旧各东西】《寄怀阿嫂二首》费墨娟·清末近现代初
上一篇:拂衣罢试卧柴门,燕赵悲歌气尚存;闻说昆崙压太白,今昆崙压旧昆崙 | 清·李寄 自号昆崙山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