凄恻近长沙,地僻秋将尽。长使英雄泪满襟,天意高难问。
--- 宋·杨冠卿 卜算子 秋晚集杜句吊贾傅

集句,是古诗词中的一个特殊品种,其作法为截取前人诗文单句,拼集成篇。若按取材范围的大小来分析,或杂糅经、史、子、集或单用其中一部;或广收上下古今,或断取某一朝代;或兼蓄百家群籍,或专采一人一书,—并无固定不变的要求,作者可以各取所需。只有一条:须使文意联属,如出一辙。
倘把作诗填词比作盖房子,一字一字地写就好象是一砖一瓦地砌而成句成句地集用,则俨然是现代化建筑施工 ,成套单元,整块吊装。如说来 ,仿佛是“自撰”难而“集句”易了?其实正相反。因为现代化建筑中的成套单元,乃是按设计要求定做的,尺寸丝毫不差,无须费心考虑。而“集句”不啻是从不同规格的一幢幢楼房里去拆“单元 ”,然后拼装,当然费事得多。勉强拼装成形,已属不易,更求其浑然一体,并抒发作者感情,如之何不戛戛乎其难哉!因此,清代贺裳曾说过,集句,佳则仅一斑烂衣,不佳且百补破衲也(见清邹祗谟《远志斋词衷》)。但是,气盛才高,笔饱学富之士,以写集句诗词擅名的作家,历代仍不乏其人。南宋的杨冠卿就是一个。他这首《卜算子》大气包举,天衣无缝,称得上集句词中的上乘之作。
杜甫诗博大精深,千汇万状,向为集句者所乐于取资。本篇即全部采自杜诗。按顺序八句分别撷取于《行次昭陵》、《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寄赠郑谏议十韵》、《入乔口》、《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八、《蜀相》、《暮春江陵送马大卿公恩命追赴阙下》等八篇。题曰“秋晚??吊贾傅 ”。贾傅,即西汉负一代盛名之政论家、文学家贾谊。贾谊是洛阳人,他年少时便精通诸子百家之书,为汉文帝所赏识,二十余岁就被召为博士,一年中越级升迁,官至太中大夫。文帝以其才华出众一度曾有意任用他为公卿,但由于受到周勃、灌婴等元老大臣排挤,文帝和他的关系渐次疏远,终于将他遣往远离政治中心的洞庭湖南,任长沙王太傅 。后改任梁怀王太傅。怀王骑马失足摔死,他自伤失职,哭泣岁余,后与世长辞,年仅三十三岁。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和《汉书》本传。因其两次担任诸王的太傅,故后人尊称“贾傅 ”。贾谊在赴任长沙途经湘水时,曾作赋凭吊屈原,并自抒官场失意的感叹,辞情凄怨,很能引起后世有着类似遭际的文士们的共鸣。杨冠卿本人也一生坎坷,怀才不遇,始则碌碌为下僚,为九江(今安徽寿县一带)都统制司掾官,后来知广州,又因事被罢免,侨寓临安。因此,他“吊贾傅”,实际个人胸怀南宋朝政的不满者,是属借题发挥,借古伤今之作。
“苍生喘未苏,贾笔论孤愤 。”发端即见出词人的鲜明的政治倾向。按《汉书》本传载贾谊屡次上疏陈奏政事,指出当时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且尖锐地指出:“夫百人作之不能衣一人 ,欲天下亡寒,胡可得也?一人耕之,十人聚而食之,欲天下亡饥,不可得也 。”当天下百姓在沉重的剥削下喘息而未能复苏之际,贾谊不为阿谀逢迎之辞以粉饰太平,而奋笔直陈民生艰苦,这种敢于正视社会现实的勇气和精神是很可贵的,词人贾谊的这种勇气和精神放在第一位来加以推崇,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如贾谊一样直陈民生。此是深一层内涵。
“文采风流今尚存 ,毫发无遗恨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贾谊的政论 、文章之所以能够留传千古,除了卓越的政治见识和充沛的思想激情,还得力于文辞的美赡与风韵的高卓。故三、四两句,即转而盛赞其作品的艺术成就。按贾谊的名作有《吊屈原赋》、《鵩鸟赋》(以上见《史记·屈贾列传》)《过秦论》(见史记·秦始皇本纪)、《陈政事疏》(又名《治安策》,见《汉书》本传)。“今尚存当是谓此。连司马迁、班固这样的文豪对贾谊都十分崇拜,不惜当是将他的作品全文移录入史传,无怪词人对其推崇有加,称贾文字字得体没有一丝一毫的遗憾了。
上阕四句二层 ,分从为官 、文章两方面将“贾傅”写足,无限仰慕之情,已溢于言表;下阕乃直入词题,围绕“吊”字组织辞句,进而抒发悼念斯人时不能自己的满腔悲愤之情。
“凄恻近长沙,地僻秋将尽。”“秋将尽”照应题面“秋晚”二字,这是作词时的真实节令。当此萧瑟凄凉的暮秋,又步步靠近长沙—贾谊当年贬谪所去的僻远之地,怎不使人悲从中来心怀感动 ,因是集句,我们无法证实词人作此词时正在赴长沙途中 ,(虽然如此但如果竟连这一点也丝丝入扣的话,那本篇亦堪称“天衣无缝毫发无遗恨”了。)但不管作是词时,词人身处何处,其心中必有与贾傅同“境”相怜之意。
“长使英雄泪满襟,天意高难问 。”上文已点出心情“凄恻”矣,此处复以“泪满襟”三字为之作具体的渲染,且藉“英雄二字,明示“凄恻”之人(亦即自己)也非凡夫俗子,见出惺惺惜惺惺,非失路之英雄不能如此伤悼英雄之失路 。又藉“长使”二字,更言对贾傅表如此同情者,历代豪杰无不潸然。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今却凭吊古人伤感如此,究竟为何呢 ?这就逼出了愤懑苍凉的最后一句。
“天意高难问 ”很明显辞是怨天 ,意实尤人。因为“天”亦可用作人间帝王的代名辞,如帝王之容颜称“天容 ”、“天颜”;帝王之仪表称“天仪”、“天表”;帝王之视听称“天视 ”、“天听”;帝王之口谕称“天语”、“天宪”。当然,帝王之心思也就是“天意”了。
贾谊的悲剧,乃至包括词人自己在内的一班政治失意者的悲剧,悲就悲在最高统治者们好恶无常,不能真正信用忧国忧民、有真才实学的栋梁之士呵!全篇得此句作结,可谓“图穷而匕首见”了。在“天王圣明兮臣罪当诛”之声不绝于耳的专制时代,词人能够掷出怨怼的匕首,算得上鲜而有之了。
老杜之诗 ,“沉郁顿挫。本篇集杜句,吊章法平直起伏不大,不足以当“顿挫 ”,但因一腔感情汇融其中“沉郁”二字还是做到了的。
全词八句中,仅“凄恻近长沙”一句与吊贾谊事有关,原作上句为“贾生骨已朽 ”。集句吊古,文中须见古人姓字,方为落实,但样的成句最难寻觅。通常,见到这样明标“贾生 ”这样之句,当如获至宝,决无轻易放过的道理 。然而词人创作态度极其严格,他不愿捡这个“便宜”,而破坏整体风骨,舍之弗取,却另从老杜寄赠友人岳州司马贾某的诗中拈出“贾笔论孤愤”句,妙合无垠,如此凑巧真当感叹“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了总之,这首集句词辞情俱佳,笔意两至。集句本首许多局限,仿佛戴打拳戴着镣,抬腿举足,动辄受掣,但即使如此,作者仍能作这样佳作。若非胸有一股浩气,腹有万卷诗书,手有千钧笔力,是断断办不到的。(类似词句)苍生喘未苏
【苍生喘未苏】《行次昭陵》杜甫·唐
【苍生喘未苏】《感事述怀,集杜二十首》陈肇兴·清末近现代初
【苍生未苏息】《建都十二韵》杜甫·唐
【政以苍生未苏息】《次曾吉父兰溪三绝》吕本中·宋
【苍生未苏息】《和范迁善见寄三首》吴芾·宋
【苍生颙颙未苏息】《寄刘与权与几》吴芾·宋
【苍生未苏息】《清明日得家书四首》李纲·宋
【苍生未苏息】《和渊明拟古九首》李纲·宋
【苍生困未苏】《某顷知黄州墨卿为州司录今八年矣邂逅临川送别二首》韩驹·宋
【天下苍生未苏息】《寄题朱元晦武夷精舍五首》陆游·宋
【苍生未苏息】《送李令赴宜城》何景明·明
【奈此苍生未苏息】《题华阳寺石洞》徐贯·明
【苍生未苏息】《和陶诗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途中》李贤(原德)·明
【苍生嗟未苏】《赠友人》屈大均·明末清初
【苍生犹未苏】《杂感》陈肇兴·清末近现代初
【苍生困未苏】《戎马用杜少陵江汉韵》戴贞素·清末近现代初
【天下苍生病未苏】《成都谒杜甫草堂》熊盛元·当代
【苍生喘欲苏】《寄宝应丘大夫》刘宰·宋
(类似词句)买笔论孤愤
【贾笔论孤愤】《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杜甫·唐
(类似词句)文采风流今尚存
【文采风流今尚存】《寄孙元忠》孔平仲·宋
【文采风流今尚存】《蔡实甫能酒而道中无可口者见其吻噪成长篇戏之》王迈·宋
【文采风流今尚存】《戏赠张叔甫》黄庭坚·宋
【文采风流今尚存】《题颜秀才夔诗编》陈元晋·宋
【文彩风流犹尚存】《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杜甫·唐
【文敏风流今尚存】《送杨晋叔少卿归省次韵》边贡·明
【文采风流今独存】《竹居,为张行中题》张昱·元末明初
【文采风流今尚尔】《听宋宗儒摘阮歌》黄庭坚·宋
【文采风流今尚尔】《上傅守生辰诗》韩驹·宋
【一种风流今尚存】《题夏氏万赏亭》李彭·宋
【风流今尚存】《曾吏部寿诗集老杜句》楼钥·宋
【存者风流今尚几】《和郑侍郎赠晁倅》王洋·宋
【风流今尚存】《赠医者徐仲纯》贝琼·元末明初
【王阮风流今尚存】《赠丘集斋侍御督南畿学》王慎中·明
【洛涘风流今尚存】《赋得偕寿兰孙贺潘君理父母隐君松原安人陈氏双寿举孙应瑞》陈克侯·明
【风流今尚存】《送人往归州》屈大均·明末清初
【隋代风流今尚存】《红桥》孔尚任·清
【豪士风流今尚存】《赠吴事衍》沈受宏·清
【文采今尚存】《赋秀远堂》赵德孺·宋
【文采陆离今尚存】《送王秘阁二首》韩驹·宋
【文采班班今尚存】《曹夫人牧羊图》陈克·宋
【文采昔贤今尚存】《白鹿洞别诸生》李梦阳·明
【不独文采风流存】《堆胜楼运干许永之修》刘才邵·宋
【风流文采喜犹存】《梅泉处士长卿挽诗》贝琼·元末明初
【文采风流无复存】《题莲花庄三品石为吴枢季太守赋》谢肇浙·明
【风流文采杳无存】《雪后独游江亭》许宗衡·清
【风流文采今何在】《吊陈相之侍郎》周紫芝·宋
【文采风流今未泯】《范才元道中杂兴》张元干·宋
【文采风流今未遥】《小憩琵琶亭呈环中养正》李彭·宋
【文采风流今未朽】《醉中作桐乡歌别王明府》洪朋·宋
【至今文采传风流】《寄献荆州郑紫微》郭祥正·宋
【文采风流今不见】《题赵魏公幼舆丘壑图二首》宇文公谅·元
【风流文采今寂寞】《题方壶画为斯贞侄赋》刘炳·元末明初
【文采风流今已矣】《悼止斋王先生二首》王冕·元末明初
【风流文采稀今古】《短歌行寄宗玄萧文学》周是修·明
【文采风流子擅今】《送董羽吉南归》孙承恩·明
【风流文采今安在】《登蓬莱阁和坡公海市韵》徐问·明
【文采风流今似昨】《送关广文典教琼山》成鹫·明
【文采风流今已矣】《天台山障歌为上舍欧载卿赋》黎民表·明
【文采风流今已矣】《访山家还遇雪》黎贞·明
【文采风流至今在】《江行望会稽诸山》戴敦元·清
【风流文采今所无】《题汪蛟门先生少壮三好图》阮元·清
【文采风流今胜昔】《乙卯春日寄怀振良》叶云峰·近现代
(类似词句)毫发无遗恨
【毫发无遗恨】《敬赠郑谏议十韵》杜甫·唐
【谛观毫发无遗恨】《病起见梅花有感四首》袁燮·宋
【毫发无遗恨】《梅花五首》陆游·宋
【毫发靡遗恨】《送蒙斋赴召六首》包恢·宋
【勿令毫发有遗恨】《奉送李叔易博士被召赴行在所》张元干·宋
【遗恨都无毫发】《念奴娇 用韵答傅先之》辛弃疾·宋
【人间毫发有遗恨】《挽赵若愚母》黄公度·宋
【遗恨真无毫发】《念奴娇 初八夜对月饮纪伯紫处士寓仍用前韵》陈维崧·清
【遗恨事无毫发】《贺新郎 茶村寺寓逢庭柏上人有赠》陈维崧·清
【可谓无毫发恨】《题研六言四首 第一砚》刘克庄·宋
【全福略无毫发恨】《惠彦光挽词》张守·宋
【恨无毫发补乾坤】《思归》戴复古·宋
【全福了无毫发恨】《广川夫人挽诗二首》汪藻·宋
【恨无毫发老波澜】《用赵帅韵为孟阜解嘲》陈傅良·宋
【离恨无毫发】《大江东去 九日作》蔡松年·金
【毫发无遗馀】《宗演师金书妙法莲经》周紫芝·宋
【济时毫发无遗力】《寿秦太师》洪适·宋
【毫发无遗瞰】《和颖叔丁山黯字》郭祥正·宋
【用时毫发无遗】《与照上人》释慧空·宋
【毫发了无遗】《玩月》陈渊·宋
【毫发无遗力】《大江》陈基·元
【更无遗憾毫发】《百字令·题杨铁夫画象,铁夫近结茅大屿山,专修净业,并刊所作双树居词》叶恭绰·清末近现代初
(类似词句)凄恻近长沙
【悽恻近长沙】《入乔口》杜甫·唐
(类似词句)地僻秋将尽
【地僻秋将尽】《秦州杂诗二十首》杜甫·唐
【地僻秋将老】《冬日杂书六首》张耒·宋
(类似词句)长使英雄泪满襟
【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杜甫·唐
【长使英雄泪满襟】《两忠武祠联》待考·清
【长使英雄泪满襟】《英翰祠堂联》方长华·清
【长使英雄泪满襟】《冬日杂咏,集杜》宁调元·清末近现代初
【长使英雄泪满襟】《挽张作霖联》冯文洵·近现代
【长使英雄泪满襟】《挽陈其美联》彭泽民·近现代
【免使英雄泪满襟】《吊文山遗墨》王鏊·明
【长使英雄满襟泪;】《挽陈其美联》李乃璟·近现代
【长使英雄泪满衣】《至正戊戌九日感怀赋》叶颙·元末明初
【长使英雄泪满颐】《怀璧归赵处》梁维栋·明
【长使英雄泪满腮】《吊武候》费墨娟·清末近现代初
【翻有英雄泪满襟】《孤坐》张掞·明
【英雄泪满襟】《挽陈其美联》夏钟澍·近现代
【长使时贤泪满襟】《定林寺》家之巽·宋
【长使黔娄泪满襟】《悼亡五首》缪徵甲·清
【长使英雄泪如水】《题显烈庙》周午·元
【长使英雄泪未乾】《诸葛武侯祠在南阳》陈克侯·明
【长使泪落英雄】《挽张之洞联》张翼轸·清
【长使英雄泪如雨】《前明黄将军歌》王安修·清
(类似词句)天意高难问
【天意高难问】《暮春江陵送马大卿公恩命追赴阙下》杜甫·唐
【天意从来高难问】《贺新郎 送胡邦衡待制》张元干·宋
【近来天意高难问】《灌花》柴元彪·宋
【天意高难问】《挽吕东莱先生》黄人杰·宋
【天意高难问】《顾季时仪部左迁光州暂归里中赋此代问》安希范·明
【由来天意高难问】《二月三首 其三》宗臣·明
【天意高难问】《苦雨》徐熥·明
【天意高难问】《丁巳揽揆述怀》严复·清末近现代初
【天高难问平生意】《立春日有感》陈棣·宋
【天高难问】《念奴娇》程公许·宋
【天高难问只苍苍】《定风波 沾益冬至》杨慎·明
【天高难借问】《女冠子 慈竹》王夫之·明末清初
【天高难问】《百字令 寄玉夫外子》周贻繁·清
【天高难问】《沁园春 檃括楚辞山鬼篇意以招隐士》文廷式·清
【胡天胡帝高难问】《读仁德兄《桥洞下的悲怆诗人》吊惠溥先生》熊盛元·当代
【洗兵天意犹难问】《次龚观察毅所忧旱且苦催科得雨志喜韵时西方有警》孙继皋·明
【天意今难问】《挽周老师九首》袁宗道·明
【天意终难问】《战后》顾景星·明末清初
【天意杳难问】《祝英台近》周之琦·清
【天意原难问】《挽龚敬五》毛序·清
【从来天意知难问】《鹧鸪天》沈祖棻·近现代
【天意从来难问】《玉漏迟》冯永军·当代
【天意高高谁可问】《陈文恭公挽词》楼钥·宋
【天意高谁问】《上书》于慎行·明
【莫问天意高】《白话杂诗》何永沂·当代
【天意高横问易伤】《重读聂诗《重禹六十》有寄》何永沂·当代
【天意高难乞】《七夕江州道中》王世贞·明
【果然天意高难量】《戊子汶川地震歌》邱登成·当代
上一篇:上林竹深绿如箦,滃然一片潇湘色;春雨溟濛天际来,净洗琅玕澹空碧 | 明·金幼孜 上林春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