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慵剪上元灯,弹泪倚瑶瑟。却上紫姑香火,问辽东消息。
--- 宋·朱敦儒 好事近 其一

这首小词为作者早期作品 ,写元夕怀人之情致,词风婉约。
起首两句写楼外 。春雨绵绵密密,象尘雾一般,灰蒙蒙的,刚刚泛出鹅黄色的柳梢给雨打湿,水淋淋的。说春雨“细如尘”,新鲜而熨贴。春雨是细屑的,轻倩的,迷离漫漶,润物无声,似乎非“如尘”二字无以尽其态。用它来映衬怀人的愁思,便显得十分工致。“湿”承“ 雨 ”来。“黄”字体物入微,切合物候,又应“春”意,让人联想到稚柳在这迷蒙细雨的薰沐下所焕发的生机。接下来 ,“风约”逗引出后两句,视点拉回室内。上片状景,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笔笔勾联 ,丝丝入扣;这几句看似景语,实乃情语,打下了闺人的主观色彩 。“如尘”的雨,多少给人以凄迷低黯之感;柳色又新,牵惹着对远人的缕缕情思;阵阵轻寒,更使那碧色的窗纱涂上感伤的色调,寒气直浸入心底其中“寒碧”是以景写情的重笔,女子心中的感受由此得到深刻的展示。作者借拟女主人的眼光,写出了一个寂冷的环境。
过片直接突出了居于画面中心的女主人公——“美人慵剪上元灯,弹泪倚瑶瑟 ”。上元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在宋代是个盛大的节日,民间有吃圆子(汤圆 ,取阖家团圆之意)、观彩灯、祭紫姑等习俗。点明上元之时,背景就变得更其具体而典型,把人物感情衬托得愈加强烈。周密《武林旧事》卷二“灯品”:“又有深闺巧姓,剪纸而成,尤为精妙 。”陆游《十二月一日》诗:“儿书春日榜,女剪上元灯。”说明宋时剪纸做灯,乃闺人巧技,而且有早些日子就开始制作以备上元灯节玩赏的。可见这一句“美人慵剪上元灯 ”,不是一般的身心慵懒,而是由于情绪恶劣之极 。“弹泪倚瑶瑟”句加重悲情之分量,写她欲鼓瑟以舒怨怀亦不可能,好只倚瑟弹泪了。
结束两句:“却卜紫姑香火,问辽东消息。”前一句承接上文,转进一层,与美人问卜的事。紫姑,相传为唐武则天时寿阳刺史李景之妾,为大妇所嫉,正月十五日夜被害死于厕间,上帝悯之,命为厕神。旧时民间每于元宵夜图画其形以祭 ,并扶乩卜问祸福。
无心剪灯,有意问卜,写出少妇关注之所在。就这样,结句在全词层层推进之后,以轻淡之笔出之 。辽东,古郡名,故址在今辽宁省东南部,多用来借指遥远的边地,以代亲人之所在。至词的主旨已经明确、完整地表达出来,而字面上终归没有道破。淡语入情,含蓄不尽。这一结语使全词意境浑成,主旨突出,堪称巧妙。(类似词句)春雨细如尘
【更兼疏雨细如尘】《次韵和康侍郎雪后小雨二首》林季仲·宋
【妆融朝雨细如尘】《次韵周运判彦约芍药》王之道·宋
【青山晓雨细如尘】《宁乡之益阳道中》谢廷柱·明
【一亭微雨细如尘】《正月初三与诸生登太平山》傅子馀·近现代
【春雨细如丝】《春雨吟》邵雍·宋
【霏霏春雨细如丝】《雨中遣怀二首》陆游·宋
【晓畦春雨细如毛】《林子山画菜上有蜗牛故及之》凌云翰·元末明初
【岘山春雨细如丝】《堕泪碑》邓云霄·明
【春雨细如织】《送陈逸子》郭金台·明末清初
【是时春雨细如注】《西湖将军歌》毛奇龄·明末清初
【南湖春雨细如烟】《嘉禾》吴绮·清
(类似词句)透窗纱寒碧
【碧云流影透窗纱】《茉莉花二首》牛焘·清
【碧云流影透窗纱】《冬日芭蕉》牛焘·清
【山高寒透窗纱】《清平乐》曹勋·宋
【晚晴寒透窗纱】《满庭芳》李清照·宋
【叶声寒飞透窗纱】《唐多令》邓剡·宋
【春寒料峭透窗纱】《春寒》黄庚·宋末元初
【晓寒暗透窗纱】《高阳台·甲戌冬,作于香港海桐阁寓所》劳思光·近现代末当代初
(类似词句)却上紫姑香火
【闷上紫姑香火会】《南乡子 荆州元夕》杨慎·明
(类似词句)问辽东消息
【问东风消息几时来】《八声甘州 正月二日作是岁闰正月十四才立春》叶梦得·宋
【谁解山东问消息】《用前韵》张纲·宋
【为问东湖消息好】《寿袁恭甫》刘诜·元
【为问东君消息】《【越调】天净沙 冬》白朴·元
【欲向东君问消息】《壬午春夜》何吾驺·明
【东风遣问春消息】《少司马蒲汀李公得江南红梅二株置诸双桧堂邀予同赏是日设浴儿佳会于厅事匆遽不获往观想像风致作绝句二十首》周金·明
【试将消息问东君】《内阁五月莲花盛开奉和少傅徐公韵二首》李东阳·明
【东风若问新消息】《乙酉岁除》陆深·明
【来问篱东消息】《百字令 九日集福善寺怀沈栗仲先生》孙鼎臣·清
【懒向东星问消息】《画梅》姚倩·清
【消息问东皇】《满庭芳》张祥河·清
【可将消息问东风】《留示同人》金朝觐·清
【渐秋深怕问东篱消息】《南浦·倦游思返,还复淹留,忽忽又重九矣沚老见示近词,怅然属和》吴昌绶·清末近现代初
【海东若问今消息】《端阳寄怀果园四首》曹家达·清末近现代初
【东风消息问何人】《寻旧》俞律·近现代
【欲挽东风问消息】《兰陵王》赵尊岳·近现代末当代初
【消息问东风】《菩萨蛮》浦江清·当代
【莫向东风问消息】《四十自讼》陈以鸿·当代
上一篇:灵武名高御史骢,更劳开府住云中;美人学舞鱼肠剑,厮养能弯象弭弓 | 明·王稚登 题梅客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