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氏奄而有,蔓延为边忌。我皇挞伐张,天威及魑魅。
遂使瘴疠乡,文物渐昌炽。川原灵秀开,郁勃不可闭。
式廓惟日增,蹙缩非长计②。所当顺自然,疆理以时议。
勿因去岁乱,畏噎却饭喜③。
去岁群丑张,揭竿三十万。我旅一东征,倒戈云见晛。
七日复全台,壶箪匝地献。可知帝德深,望云争革面。
馀孽虽时有,死灰谋欲煽。旋起即扑除,夫谁与为叛。
当兹振遒铎,教化不容缓。民心原犹水,东西流乍变。
弃之铤而走,理之忠以劝①。
台俗敝豪奢,乱后风犹昨。宴会中人产,衣裘贵戚愕。
农惰士弗勤,逐末趋骄恶。嚣陵①多健讼,空际见楼阁。
无贱复无贵,相将事摴博。所当禁制严,威信同②锋锷。
勿谓我言迂,中心细忖度。为火莫为水,救时之良药③。
闽学追鲁邹,东宁昧如障。当为延名儒,来兹开绛帐。
俾知道在迩,尊君与亲上。子孝及父慈①,友恭更廉让。
从兹果力行,诱掖端趋向。其次论文章,经史为酝酿。
古作秦汉前,八家当醯酱。制义本儒先,理明气欲王。
洗伐去皮毛,大雅是②宗匠。此地③文风靡,起衰亦所望④。
台地一年耕,可馀七年食。寇乱继风灾,民间更萧索。
今岁大有秋,仓储补云①亟。谷贵虑民饥,谷贱农亦恻。
厉禁久不弛,乃利于奸墨。徒有遏籴名,其实竟②何益。
估客既空归,裹足此③寥寂。何如撙节之,一艘一百石。
穷年移不尽,农商惠我德。幸与诸当途,从长一筹画④。
累累何为者,西来偷渡人。锒①铛杂贯索,一队一酸辛。
嗟汝为饥驱,谓兹原隰畇。舟子任无咎,拮据买要津。
宁知是偷渡,登岸祸及身。可恨在舟子,殛死不足云。
汝道经鹭岛,稽察司马门。司马有印照,一纸为良民。
汝愚乃至斯,我欲泪沾巾。哀哉此厉禁,犯者仍频频。
奸徒畏盘诘,持照竟莫嗔。兹②法果息奸,虽冤亦宜勤。
如其或未必,宁施法外仁③。
台邑最褊小,徵粮视凤诸。土狭赋独重,民困曷以纾。
台湾田一甲(编者按:「台湾田一甲」,连横《台湾诗乘》作「台田大一甲」),内地十亩馀。
甲租八九石,亩银一钱输。将银来比粟,相去竟何如。
纳粟弊多端,斗斛交相瘉。折色比(编者按:「比」,薛志亮《续修台湾县志》作「此」)时价,加倍复何居。
凤诸虽厚敛,什百台版图。垦多或报少,以羡补不敷。
台土瘠无旷,冲压且偏枯。安得相均匀,丈轻三邑俱。
徵收同内地,含哺乐只且(此诗又载鲁鼎梅《重修台湾县志》〈艺文〉)。(廖振富编校)。
郡东万山里,形胜罗汉门。其内开平旷,可容数十村。
雄踞通南北,奸宄往来频。近以逋逃薮,议弃为荆蓁。
此地田土饶,山木利斧斤。移民迁产宅,兵之亦龂龂。
何如设屯戍,守备为游巡。左拊冈山背,右塞大武臀。
既清逸贼窟,亦靖野番氛。府治得屏障,相需若齿唇①。
诸罗千里县,内地一省同。万山倚天险,诸①港大海通。
广野浑无际,民番各喁喁。上呼下则②应,往返弥月终。
不为分县理,其患将无穷。南划虎尾溪,北踞大鸡笼。
设令居半线,更添游守戎。健卒足一千,分汛扼要冲。
台北不空虚,全郡势自雄。晏海此上策,犹豫误乃公③。
台湾虽绝岛,半壁为籓篱。沿海六七省,口岸密相依。
台安一方乐,台动天下疑。未雨不绸缪,侮予适①噬脐。
或云海外地,无令人民滋。有土此有人,气运不可羁。
民弱盗将据②,盗起番亦悲。荷兰与日本,眈眈共朵颐。
王者大无外,何畏此繁蚩。政教消颇僻,千年拱京师(廖振富编校)。
--- 清·蓝鼎元 台湾近咏十首呈巡使黄玉圃先生

【题注】此组诗收于范咸《重修台湾府志》〈艺文〉,又载余文仪《续修台湾府志》〈艺文〉、薛志亮《续修台湾县志》〈艺文〉、蒋炳钊编《鹿洲全集》、连横《台湾诗乘》、陈汉光《台湾诗录》、许成章《高雄市古今诗词选》。【按】① 编者按:「海荒」,连横《台湾诗乘》作「海邦」。② 作者注:「时有议弃近山田庐及禁入番界樵采之说。」③ (编者按:「喜」,薛志亮《续修台湾县志》、连横《台湾诗乘》作「饎」。此诗又载赖子清《台湾诗醇》、许成章《高雄市古今诗词选》)。(廖振富编校)
上一篇:白日今谁照,途穷总苦辛;乱离难自食,高尚易违亲;水咽扶苏谷,花悬 | 明末清初·屈大均 答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