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湿桐阴露冷,采凉花、时赋秋雪。叹轻别。一襟幽事,砌蛩能说。
客思吟商还怯。怨歌长、琼壶暗缺。翠扇恩疏,红衣香褪,翻成消歇。
玉骨西风,恨最恨、闲却新凉时节。楚箫咽。谁倚西楼淡月。
--- 宋·周密 玉京秋 长安独客,又见西风,素月丹枫,凄然其为秋也,因调夹钟羽一解

这是一首感秋怀人的词,写作时间已不可考。词序云“长安独客”,“长安”自是指代南宋都城杭州,这首词应是宋亡以前,周密某次暂寓杭州所作。他出身士大夫家庭,家资富有,虽未有科第,还是得以在宦海中浮沉。但那时朝政日非,国势足蹙,前途暗淡,周密词中的感伤之气显然与当时的时局有关。
词的上片写景,由远至近。首句“烟水阔”,从远大处落笔 ,视野开扩,展现出辽阔苍茫的天景色。“高林”以下四句,景物渐渐拉近,仰观俯视,颇有声色。夕阳西下,高树摇风,一个“弄”字,气势全出。树上的哀蝉,已是“病翼经秋”,叫声凄切婉转。捣衣石著一“碧”字,青苔绿水,都在眼中,石井栏称为“银床”,极见洁净清朗,耳闻度韵,目见“飘叶”。这四句,色彩冷淡,声响凄清,有层次地描绘出一幅湖天秋暮图。在这背景下,“衣湿”二句才出现了感怀秋伤的人。桐阴久立,寒露沾衣,时已由暮入夜,不由得词人心绪翻滚。“采凉花,时赋秋雪”,颇似方岳的“黯西风,吹老满汀新雪”(《齐天乐》)。张炎的“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命意相近,却更为精微 。向来诗词里一见到芦花 ,自然就联想到《诗经》中所言的“秋水伊人”。这就自然地引入了别恨。“叹轻别”,追悔畴昔的离别,慨叹现时的相见无期。阶下蟋蟀泣诉低呜,仿佛替我传出满怀的幽怨。
以下紧接别恨作进一步的倾诉 。“客思”二句,极写胸怀郁结之状,秋声商调凄楚徘徊,以至不能自胜 ,反复吟唱中不觉敲缺了唾壶,足见心中之愁苦。“怨歌长、琼壶暗缺”。语出清真《浪淘沙》“怨歌永,琼壶敲尽缺”,而沉痛过之。“翠扇”三句,描写残荷凋零景象,写出秋思之深沉悠长。恩疏、香褪、消歇,渐进的过程是渐淡渐远,“翻成消歇”乃出于意料之外 ,而这么三句,也就可知他追忆往事之多,时间之长,情意执着真切,以至于无法排解,挥之不去。“玉骨西风”,俊爽高洁,自是一片清境,而所怀之人不能与之共感秋思,真是莫大的遗恨。这与李太白的“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同一神理。写到此处,读者似觉言语道尽,该是弦绝响歇了,可是,笔锋突转,“楚箫咽”,箫声幽咽,袅袅飘来,更使愁绪为织无以排解。是谁在幽淡的月光下,倚着西楼吹奏呢 ?结尾即景,以问作结,令人回味不已,颇有余音绕梁之感。
全首结构严密,井然有序,语言精炼,着笔清雅,确为千锤百炼之作。感秋怀人的客愁别恨,不滞实事,亦不直言,而是凭借最具特征的事物的描写,逐层烘染,委委道出。读者在体会蝉声、蛩声、砧声、箫声中、浮想连翩,情绪随之起伏,不由得感到了作者秋思的悠长缠绵,不禁要与之一道感慨嗟嘘了。(类似词句)银床飘叶
【银床叶暗飘】《霜月》李维·宋
【飘飘梧叶委银床】《秋信》周宪王·明
【银床飘一叶】《双梧草堂二首》何景明·明
【梧桐飘叶堕银床】《听琴》李贤(原德)·明
【梧桐一叶飘银床】《内阁试新秋诗》黄仲昭·明
【梧飘黄叶下银床】《早秋日宴宗伯乔公宅》顾璘·明
【银床一叶败梧飘】《秋夜吟》陈良贵·明
【露湿银床飘暗叶】《霓裳中序第一 秋夜闻歌用草窗韵》张景祁·清
【正高梧飘叶堕银床】《满江红》陈匪石·清
【井梧一叶飘银床】《长相思和太白韵》黄人·清
(类似词句)一襟幽事
【一襟幽事谁知】《四园竹 题所绘丛筱次清真韵》饶宗颐·近现代末当代初
(类似词句)红衣香褪
【香褪红衣腻】《啖荔支》闵龄·明
【露汀外香褪红衣】《莺啼序·琴台秋感,用梦窗丰乐楼韵》张尔田·清末近现代初
(类似词句)玉骨西风
【玉骨西风添瘦】《好事近 秋饮》吴文英·宋
【珊珊玉骨倚西风】《梁州令 咏醉芙蓉忆德媗侄女》周贻繁·清
【玉骨怯西风】《卜算子》袁思亮·近现代
【西风玉骨秋如许】《鹧鸪天 奉题公渚吾兄碧虑商歌,即正,伯驹》张伯驹·近现代末当代初
玉京秋
上一篇:秋影阔;沙边夜潮退,雨声亲切;岸阁鱼舠,石横蟹簖,梢梢凉叶;身入 | 清末近现代初·赵熙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