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隔江闻夜笛。
--- 宋·周密 闻鹊喜/谒金门 吴山观涛

这首词是题咏排山倒海的浙江大潮的。宋代词人咏潮者很多,苏轼辛弃疾等一代大家都留下过咏潮词作。周密的这首词题材上虽无新颖可言,但有自己的特色,颇值得一读。
词上片写海潮欲来和正来之情状。下片写潮过以后的情景。“天水碧”,是一种浅青的染色。首两句说钱塘江的秋水好像染成“天水碧”的颜色,指的是潮水未来,风平浪静的观感。“鳌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两句,写海潮咆哮着汹涌而来,好像是神龟背负的雪山,又好像是从梦中惊醒的蛰伏海底的巨龙,还好像是疾速的大风将海水吹得竖立起来一般。词人接连用了几个生动的比喻,有声有色地将钱江大潮那惊心动魄的场面,排山例海的气势。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让人有如临其境之感。与枚乘《七发》中关于观潮一段的描写相比,虽铺采摛文不及,但是精炼则超过前者,下片写潮过风息,江上又是一番景象。“数点烟鬟青滴 ,一杼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三句,分别描写远处、高处的景色。远处的几点青山,虽然笼罩着淡淡的烟霭,却仍然青翠欲滴。天边的红霞,仿佛是刚刚织好的绡纱,带着潮水喷激后的湿意;临近黄昏,白鸥上下翻飞,其侧则帆影矗立,说明鸥鸟逐船而飞。??词人选择了一些典型的景物,构成了一幅五彩缤纷的图景,使人赏心悦目,身临其境一般。末句“隔江闻夜笛”,以静结动,以听觉的描写收束全词,与以前的视觉描写形成对照。全词纯写景物,此时才点出景中有人,景中有我 ,是极有韵味。隔江而能听到笛声 ,可见风平浪静 ,万籁俱寂。写闻笛,其实仍是写钱塘江水,从时间上说,全词从白昼写到黄昏 ,又从黄昏写到夜间;从艺术境界上看,又是从极其喧闹写到极其安静,将“观涛”前后的全过程作了有声有色的描绘,使读者仿佛观看一部拍摄生动的影片,有特写的连缀 ,又有场景的高迅切换,令人不由不如临其境。一样,因为词人又是一位画家,故能做到“以画为词”。尤其是“隔江闻夜笛”一句,余韵无穷,似断犹连,与唐人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钱起湘灵鼓瑟))同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妙。美学家宗白华称赞词人“ 能以空虚衬托实景,墨气所射,四表无穷”确实并非夸张。(类似词句)染就一江秋色
【浑是一江秋色染】《题烟竹图》仇远·宋末元初
(类似词句)快风吹海立
【忽觉天风吹海立】《酹江月/念奴娇 观潮应制》吴琚·宋
【风吹海立犹至今】《次韵庭藻观潮》周紫芝·宋
【捲地黑风吹海立】《诗一首》姚中·宋
【黑风吹海立】《排湾遇风对岸即彭泽旧县二首》岳珂·宋
【潮怒挟风吹海立】《题六和塔秀江亭》张炜·宋
【黑风吹海立】《扇子诗》李石·宋
【天外黑风吹海立】《有美堂暴雨》苏轼·宋
【任是黑风吹海立】《偈一百二十首》释怀深·宋
【风吹海立垂垂雨】《小旱云而不雨》李俊民·金末元初
【风吹远海立】《闻岛夷将逼湖州寄怀子与二首》宗臣·明
【何处长风吹海立】《骤雨》文徵明·明
【飓母翻风吹海立】《再和潘孟与得九真》李之世·明
【刚风吹海立】《风雨》陶安·明
【夜半天风吹海立】《半江十咏为谢德明赋》陈献章·明
【阊阖长风吹海立】《观潮》吴廷桢·清
【昨夜黑风吹海立】《鼓山绝顶望海歌》梁章钜·清
【石气成风吹海立】《重游华亭寺》池生春·清
【怪风吹海立多时】《上海榷署与李兵备廷敬夜话即席赋赠》洪亮吉·清
【夜半天风吹海立】《赤嵌怀古歌》陈肇兴·清末近现代初
【天外黑风吹海立;】《浪.进士》顾燮光·近现代
【天外黑风吹海立】《老蟒叹》萧梦霞·近现代
【天外罡风吹海立】《劳山纪游百咏选七十九首》黄公渚·近现代
【风吹海立】《水龙吟 放歌》寇梦碧·近现代
【天风吹海立】《招游》张文胜·当代
(类似词句)隔江闻夜笛
【隔江闻笛】《秦楼月/忆秦娥 与杨君孜月夜泛舟》侯寘·宋
【醉里隔江闻笛】《念奴娇 次韵》韩元吉·宋
【数声牧笛隔江闻】《春江十咏 斜阳牧笛》黄元实·元
【隔江闻笛】《庆宫春》文廷式·清
【参差渔笛隔江闻】《袁州道中》金武祥·清末近现代初
【隔江闻笛】《传言玉女 元夕泊罗碛》梅际郇·当代
上一篇:江流宛转双崖束,一线清湍迸寒玉;峰头古刹旧飞来,老衲题云倚修竹 | 明·李云龙 赠朱惟四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