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 唐·杜甫 前出塞九首 其一

【题注】草堂本,《前出》塞编入天宝未乱以前在京师作,诸本皆与《后出塞》同编。《前出塞》为徵奏陇之兵赴交河而作,《后出塞》为徵东都之兵赴蓟门而作也。《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周甸曰:此赋也,伤感时事,其同怨而不怒。吴山民曰:“有程期”二字,含多少无奈何意。五、六二语,感时黩武,自怨自言(“君已”一句下)。《杜臆》:
“亡命婴祸罗”,乃其衷肠语。亡命则累及父母、六亲,故忍死吞声而去;一以为国,一以为亲,便见忠孝大节,且怨而不怒。……此风人之旨也。“已富”、“开边”,风刺语。《杜诗详注》:
首章,叙初发时辞别室家之情。《载酒园诗话又编》:
此应调之始,故但叙别离之恨,而“法重心骇,威尊命贱”之意,跃跃不禁自露。《读杜心解》:
“赴交河”,点清出兵之路。“已富”而又“开边”,乃九首寓讽本旨,在首章拈破。结语黯然,恋亲之情,赴国之义,俱见矣。《唐诗鉴赏辞典》:
诗人先写《出塞》九首,后又写《出塞》五首;加“前”、“后”以示区别。《前出塞》是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黩武,本篇原列第六首,是其中较有名的一篇。
诗的前四句,很象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 ,颇富韵致,饶有理趣,深得议论要领。所以黄生说它“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两个“当”,两个“先”,妙语连珠,开人胸臆,提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强调部伍要强悍,士气要高昂,对敌有方略,智勇须并用。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数家珍,宛若总结战斗经验。然而从整篇看,它还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而只是下文的衬笔。后四句才道出赴边作战应有的终极目的。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诗人慷慨陈词,直抒胸臆,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声。他认为,拥强兵只为守边,赴边不为杀伐。不论是为制敌而“射马”,不论是不得已而“杀伤”,不论是拥强兵而“擒王”,都应以“制侵陵”为限度,不能乱动干戈,更不应以黩武为能事,侵犯异邦。这种以战去战,以强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是恢宏正论,安边良策;它反映了国家的利益,人民的愿望。所以,张会在《杜诗府粹》里说,这几句“大经济语,借戍卒口说出”。
从艺术构思说,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谣谚体开势,讲如何练兵用武,怎样克敌制胜;后四句却写如何节制武功,力避杀伐,逼出“止戈为武”本旨。先行辅笔,后行主笔;辅笔与主笔之间,看似掠转,实是顺接,看似矛盾,实为辩证。因为如无可靠的武备,就不能制止外来侵略;但自恃强大武装而穷兵黩武,也是不可取的。所以诗人主张既拥强兵,又以“制侵陵”为限,才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很有体会地说:“上四(句)如此飞腾,下四(句)忽然掠转,兔起鹘落,如是!如是!”这里说的“飞腾”和“掠转”,就是指作品中的奔腾气势和波澜;这里说的“兔起鹘落”就是指在奔腾的气势中自然地逼出“拥强兵而反黩武”的深邃题旨。在唐人的篇什中,以议论取胜的作品较少,而本诗却以此见称;它以立意高、正气宏、富哲理、有气势而博得好评。
(傅经顺)(类似词句)戚戚去故里
【戚戚去故里】《吉州第八十二》文天祥·宋
【戚戚去故里】《杂拟十首》赵秉文·金
【戚戚怀故里】《戏赠馆宾》陈献章·明
【戚戚辞故里】《赴江西之命初发大梁作》李梦阳·明
【戚戚去乡里】《塞下曲》区大枢·明
【戚戚去乡里】《发真州》彭孙遹·清
(类似词句)公家有程期
【公家有程期】《陈元礼奉诏徵彭处士于崇安却归永嘉省亲还京师抚事感时因集杜少陵诗四十韵奉赠》王祎·元末明初
【公家王事有程期】《下瞿塘》孙蕡·明
【天公命召有程期】《哭黄后峰大理次伍松月韵四首》王缜·明
【公车有程期】《己夘仲秋复当计偕北上以家母病不赴与诸友言别四首》胡应麟·明
【公归有程期】《送归愚沈少宗伯予告归里》翁照·清
【公家事有程】《八月十九日宿慈水车轮桥野人家夜闻犬吠有一人立门首忽问曰鸡鸣否诘之乃入县膺役者盖卜夜之早晚恐违官事也感而枕上有作》岑安卿·元
【公家有程约】《赴镇远郡守丁凤仪以诗见赠次韵奉酬》周瑛·明
【公家尚有程】《新添》何景明·明
【公家有程敢怨嗟】《庐陵行》姚浚昌·清
(类似词句)亡命婴祸罗
【命也婴祸罗】《甲午春流民南走如蚁有夫妇至滹沱河欲渡舟子索值无以应遂并其子女赴河死余闻而哀之作投河叹》魏裔介·清
(类似词句)开边一何多
【开边一何多】《误国权臣第三》文天祥·宋
(类似词句)弃绝父母恩
【割弃父母恩】《华山畿》刘基·元末明初
(类似词句)吞声行负戈
【掩泪吞声行负戈】《兵车行》赵迪·明
【负戈泪落暗吞声】《出塞》李新·宋
【负戈且吞声】《从军八首》陈汝言·明
上一篇:不识尚书贵,山中幽事多;渔来卖鲜鲤,客有馈生鹅;雨外新楼阁,云边 | 明·沈明臣 茂屿即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