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帖(一作符)昨夜(一作日)下,次选中男①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一作闻)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一作却)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②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③。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④。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一作垂泣),仆射如父兄⑤。
--- 唐·杜甫 新安吏

【题注】收京后作。虽收两京,贼犹充斥。钱谦益曰:“以下诸诗,皆乾元二年自华州之东都道途所感而作。”【按】① 天宝三载制,百姓年十八为中男② 一作:至,一作:收③ 九节度围邺日久,军无统帅,且乏食。史思明自魏来救,战于安阳,官军溃,郭子仪断河阳桥,保东京④ 此下俱言子仪留守事⑤ 子仪因潏水之败,从司徒降右仆射白居易《与元九书》:
李(白)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杜诗最多,可传者千馀篇……然撮其《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塞芦子》、《留花门》之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句,亦不过三四十首。《岁寒堂诗话》:
韩退之之文,得欧公而后发明;陆宣公之议论,陶渊明、柳子厚之诗,得东坡而应发明;子美之诗,得山谷而后发明。后世夏柯杨子云,必爱之矣,诫然诚然。往在桐庐见吕舍人居仁,余曰:“鲁直得子美之髓乎?“居仁曰:“然”、……余曰:“……《壮游》《北征》,鲁直能之乎?如‘莫自使眼枯,收汝眼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此等句鲁直能到乎?”《唐诗品汇》:
范云:天地无情,而“仆射如父兄”,当时人心可知,朝廷之大体可悲矣。《唐诗归》:
钟云:“绝短小”、“肥男”、“瘦男”等字,愁苦人读之失笑(“中男”四句下)。钟云:“莫自”二字怨甚(“莫自”句下)。谭云:使读者噤声(“收汝”四句下)。钟云:“甚分明”三字,驭众之言(“托养”句下)。谭云:用意深厚,有美有规(末二句下)。钟云:读此语,仆射不得不做好人(同上)。《杜臆》:
此诗炉锤之妙,五首之最。……“短小”是不成丁者,盖长大者早已点行而阵亡矣。又就“短小”中,分出肥、瘦、有母、无母、有送、无送。此必真景,而描写到此,何等细心!……止一“哭”字,犹属“青山”,而包括许多哭声,何等笔力,何等蕴籍!……“泣血”与哭异,乃有涕无声者。临别则哭,既行则悲、用字斟酌如此。《诗源辨体》:
《石壕》、《新安》、《新婚》、《垂老》、《无家》等,叙情若诉,皆苦心精思,尽作者所能,非卒然信笔所能办也。《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陆时雍曰:善作苦语。《杜诗说》:
诸篇自制诗题,有千古自命意。六朝人拟乐府,无实事而撰浮词,皆妄语不情。《杜诗详注》:
张铤曰:凡公此等诗,不专是刺。盖兵者凶器,圣人小不得已而用之。故可已而不已者,则刺之;不得已而用者,则慰之哀之。若《兵车行》、前后《出塞》之类,皆刺也,此可已而不已者也;若大《新安吏》之类,则慰也;《石壕吏》之类,则哀也,此不得已而用之者也。《蠖斋诗话》:
杜不拟古乐府,用新题纪时事,自是创识。就中《潼关吏》、《新安》、《石壕》、《新婚》、《垂老》、《无家》等篇,妙在痛快,亦伤太尽。《唐诗别裁》:
诸咏身所见闻事,运以古乐府神理,惊心动魄,疑鬼疑神,千古而下,何人更能措手?《读杜心解》:
《新安吏》,借提邺城年溃也。统言点兵之事,是首章体。如《石壕》、《新婚》、《垂老》、《无家》等篇,则各举一事为言矣。《杜诗镜铨》:
军败事,叙得浑(“岂意”二句下)。《网师园唐诗笺》:
“眼枯”二句,沉痛斯极。末二句,婉而多风。《十八家诗钞》:
张云:昔人谓《古诗十九首》惊心动魄,惟子美深得此秘,《三吏》、《三别》尤其至者。《王闿运手批唐诗选》:
分“肥”、“瘦”好赘以暇(“肥男”二句下)。《唐诗鉴赏辞典》: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郭子仪收复长安和洛阳,旋即,郭和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乘胜率军进击,以二十万兵力在邺郡(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包围了安庆绪叛军,局势甚可喜。然而昏庸的肃宗对郭子仪、李光弼等领兵并不信任,诸军不设统帅,只派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使诸军不相统属,又兼粮食不足,士气低落,两军相持到次年春天,史思明援军至,唐军遂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保东都洛阳,其余各节度使逃归本镇。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大肆抽丁拉夫。杜甫这时正由洛阳回华州任所,耳闻目睹了这次惨败后人民罹难的痛苦情状,经过艺术提炼,写成组诗“三吏”、“三别”。《新安吏》是组诗的第一首。新安,在洛阳西。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这两句是全篇的总起。“客”,杜甫自指。以下一切描写,都是从诗人“喧呼闻点兵”五字中生出。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这是杜甫的问话。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定制:男女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至天宝三载(744),又改以十八为中男,二十二为丁。按照正常的征兵制度,中男不该服役。杜甫的问话是很尖锐的,眼前明明有许多人被当作壮丁抓走,却撇在一边,跳过一层问:“新安县小,再也没有丁男了吧?”大概他以为这样一问,就可以把新安吏问住了。“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吏很狡黠,也跳过一层回答说,州府昨夜下的军帖,要挨次往下抽中男出征。看来,吏敏感得很,他知道杜甫用中男不服兵役的王法难他,所以立即拿出府帖来压人。看来讲王法已经不能发生作用了,于是杜甫进一步就实际问题和情理发问:“中男又矮又小,怎么能守卫东都洛阳呢?”王城,指洛阳,周代曾把洛邑称作王城。这在杜甫是又逼紧了一步,但接下去却没有答话。也许吏被问得张口结舌,但更大的可能是吏不愿跟杜甫噜苏下去了。这就把吏对杜甫的厌烦,杜甫对人民的同情,以及诗人那种迂执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跟吏已经无话可说了,于是杜甫把目光转向被押送的人群。他怀着沉痛的心情,把这些中男仔细地打量再打量。他发现那些似乎长得壮实一点的男孩子是因为有母亲照料,而且有母亲在送行。中男年幼,当然不可能有妻子。但为什么父亲不来呢?上面说过“县小更无丁”,有父亲在还用抓孩子吗?所以“有母”之言外,正可见另一番惨景。“瘦男”之“瘦”已叫人目不忍睹,加上“独伶俜”三字,更见无亲无靠。无限痛苦,茫茫无堪告语,这就是“独伶俜”三字给人的感受。杜甫对着这一群哀号的人流,究竟站了多久呢?只觉天已黄昏了,白水在暮色中无语东流,青山好象带着哭声。这里用一个“犹”字便见恍惚。人走以后,哭声仍然在耳,仿佛连青山白水也呜咽不止。似幻觉又似真实,读起来叫人惊心动魄。以上四句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它在前面与吏的对话和后面对征人的劝慰语之间,在行文与感情的发展上起着过渡作用。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这是杜甫劝慰征人的开头几句话。照说中男已经走了,话讲给谁听呢?好象是把先前曾跟中男讲的话补叙在这里,又象是中男走过以后,杜甫觉得太惨了,一个人对着中男走的方向自言自语,那种发痴发呆的神情,更显出其茫茫然的心理。照说抒发悲愤一般总是要把感情往外放,可是此处却似乎在收。“使眼枯”、“泪纵横”本来似乎可以再作淋漓尽致的刻画,但杜甫却加上了“莫”和“收”。“不要哭得使眼睛发枯,收起奔涌的热泪吧。”然后再用“天地终无情”来加以堵塞。“莫”、“收”在前,“终无情”在后一笔煞住,好象要人把眼泪全部吞进肚里。这就收到了“抽刀断水水更流”的艺术效果。这种悲愤也就显得更深、更难控制,“天地”也就显得更加“无情”。
照说杜甫写到“天地终无情”,已经极其深刻地揭露了兵役制度的不合理,然而这一场战争的性质不同于写《兵车行》的时候。当此国家存亡迫在眉睫之时,诗人从维护祖国的统一角度考虑,在控诉“天地终无情”之后,又说了一些宽慰的话。相州之败,本来罪在朝廷和唐肃宗,杜甫却说敌情难以预料,用这样含混的话掩盖失败的根源,目的是要给朝廷留点面子。本来是败兵,却说是“归军”,也是为了不致过分叫人丧气。“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唐军讨伐安史叛军,当然可以说名正言顺,但哪里又能谈得上爱护士卒、抚养分明呢?另外,所谓战壕挖得浅,牧马劳役很轻,郭子仪对待士卒亲如父兄等等,也都是些安慰之词。杜甫讲这些话,都是对强征入伍的中男进行安慰。诗在揭露的同时,又对朝廷有所回护,杜甫这样说,用心是很苦的。实际上,人民蒙受的惨痛,国家面临的灾难,都深深地刺激着他沉重而痛苦的心灵。
杜甫在诗中所表现的矛盾,除了有他自己思想上的根源外,同时又是社会现实本身矛盾的反映。一方面,当时安史叛军烧杀掳掠,对中原地区生产力和人民生活的破坏是空前的。另一方面,唐朝统治者在平时剥削、压迫人民,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却又昏庸无能,把战争造成的灾难全部推向人民,要捐要人,根本不顾人民死活。这两种矛盾,在当时社会现实中尖锐地存在着,然而前者毕竟居于主要地位。可以说,在平叛这一点上,人民和唐王朝多少有一致的地方。因此,杜甫的“三吏”“三别”既揭露统治集团不顾人民死活,又旗帜鲜明地肯定平叛战争,甚至对应征者加以劝慰和鼓励,也就不难理解了。因为当时的人民虽然怨恨唐王朝,但终究咬紧牙关,含着眼泪,走上前线支持了平叛战争。
(余恕诚)(类似词句)客行新安道
【客行入新安】《黄山歌为吴孝父作》张萱·明
(类似词句)喧呼闻点兵
【喧呼闻点兵】《感怀八首》戴良·元末明初
【不识喧呼夜点兵】《题新安驿》殷奎·明
(类似词句)借问新安吏
【为问新安吏】《新安县》欧阳云·清
【借问新安江】《清溪行》李白·唐
【借问新安侬】《送李巨源幕宾二十五韵》唐桂芳·元末明初
(类似词句)府帖昨夜下
【府帖昨夜下】《从军四首》李梦阳·明
【府帖昨夜下】《博兴》徐乾学·清
【昨夜府帖下】《田家诗》陈德正·清
【县帖昨夜下】《忧村氓》卢琦·元
【昨夜县帖下】《守溪王先生父八十》罗玘·明
【昨夜军帖下】《捉夫叹》周源绪·清
【府牒昨夜下】《污吏》郑枢·明
【昨夜少府下争牒】《岁暮行》龚鼎孳·明末清初
【昨夜府檄下】《田家行》陆陇其·清
【府帖夜下还呼舟】《王梦得捕蝗二首》章甫·宋
【府帖日夜下】《题杜休宁溪行图》朱同·明
【昨日府帖下】《夫远征》吴泳·宋
【府帖昨夕下】《游栖霞四首》周文璞·宋
【君不闻府帖昨夜来点兵】《久旱用廖南溟韵》邓雅·元末明初
(类似词句)次选中男行
【次选中男行】《从军四首》李梦阳·明
(类似词句)何以守王城
【何以守王城】《感事述怀,集杜二十首》陈肇兴·清末近现代初
(类似词句)白水暮东流
【白水暮东流】《景炎宾天第三十一》文天祥·宋
【白水穿山流日暮】《送吴黔阳》夏鍭·明
(类似词句)青山犹哭声
【青山犹哭声】《陈元礼奉诏徵彭处士于崇安却归永嘉省亲还京师抚事感时因集杜少陵诗四十韵奉赠》王祎·元末明初
【青山聚哭声】《清明同友人游八卦山》陈肇兴·清末近现代初
【大野青山是哭声】《哭胡雨岚(得山腴书知雨岚忽逝,惊恸纪此)》赵熙·清末近现代初
(类似词句)莫自使眼枯
【莫自使枯稿】《杂诗四首》宋湘·清
(类似词句)收汝泪纵横
【可能收汝泪纵横】《哭子羽弟四首》彭孙贻·明末清初
【收汝泪纵横】《浪淘沙?蔡嵩云竹西鸪唱题词》陈匪石·清
【开函收汝泪纵横】《得寿臣三弟书》俞明震·清末近现代初
【收汝泪纵横】《小重山 晚过黄渡》朱祖谋·清末近现代初
【汝定泪纵横】《慰侄孙友仁昌祖居宅俱罹寇燬二首》孙承恩·明
【收我泪纵横】《王承父雨夜过我高斋贻诗颇致鸰原之感聊尔奉酬》王世贞·明
(类似词句)眼枯即见骨
【读书两眼枯见骨】《书莫读》杨万里·宋
(类似词句)天地终无情
【天地终无情】《广行路难》敖陶孙·宋
【天地终无情】《次韵陈叔易三首》李处权·宋
【天地大化终无情】《摇落吟》陆游·宋
【天地终无情】《北征》汪元量·宋末元初
【眼枯天地终无情】《洪武甲寅冬十二月祀岳王仁和知县四明陈子善先生夜宿祠下有作因次其韵》凌云翰·元末明初
【天地自是终无情】《兵车行》赵迪·明
【岂谓天地终无情】《辛丑五月,闽中疫作,死者数万村居假息,风雨中溪水暴涨,适听水老人寄示:报君常招看鉴亭荷花,诗未有见及之语,并痛刘李二生之亡,依韵奉和》王允皙·清
【天荒地老终无情】《出闽》戴复古·宋
【天地无情亦爱人】《狱中闻收东京有赦》刘长卿·唐
【天地本无情】《郡厅有树晚荣早凋人不识名因题其上》白居易·唐
【楚南天地两无情】《题杜甫集》罗隐·唐
【天地觉无情】《白发》傅梦得·宋
【天地无情处】《苦热二首》姜特立·宋
【天地无情】《沁园春 送孙季蕃吊方漕西归》刘克庄·宋
【天地无情世运奇】《病起有感》何梦桂·宋
【天地无情送白头】《感寓二首》何梦桂·宋
【天地无情白发新】《挽检院吴对山》何梦桂·宋
【天地两无情】《赠方星翁》何梦桂·宋
【天地无情豪杰尽】《西风》彭秋宇·宋
【天地无情负此翁】《别钟子洪》戴复古·宋
【天地无情柰老何】《庚辰四十五岁》文天祥·宋
【天地无情头尽白】《书戴式之诗卷》方岳·宋
【天地无情白发新】《次韵净照》方岳·宋
【无情是天地】《王侍讲原叔挽词三首》梅尧臣·宋
【天地无情一般月】《臈中步月》洪咨夔·宋
【天地岂无情】《秋怀三十六首》邵雍·宋
【谁言天地无情物】《煮泉石》王洋·宋
【天地无情搔短发】《题东观壁》谢枋得·宋
【天地无情白发愁】《怀梅水村十绝用张小山韵》赵必????·宋
【天地太无情】《过杜甫坟》韩维·宋
【天地岂无情】《介亭二十韵呈杭守祖龙图》韦骧·宋
【天地无情白发长】《江行野宿寄大光》陈与义·宋
【天地无情子亦饥】《送熊博士赴瑞安令》陈与义·宋
【天地无情客鬓衰】《夔州重阳》陆游·宋
【天地无情双鬓秋】《春晚》陆游·宋
【天地无情似不知】《悲秋》陆游·宋
【天地无情日夜流】《渡江》释元肇·宋
【天地无情此恨长】《挽赵秋晓》陈师善·宋
【无情天地若为家】《次韵帅初浙西回及得新居三首》陈著·宋
【天地无情催岁月】《金陵岁晚》黎廷瑞·宋
【天地无情鬓转凋】《岁尽即事三首》方回·宋末元初
【天地无情多是非】《七十翁吟七言十首》方回·宋末元初
【天地无情】《氐州第一 寿刘府教》赵文·宋末元初
【无情天地著閒身】《呈赵侍郎》连文凤·宋末元初
【天地无情正北风】《小春花》郑思肖·宋末元初
【一雪无情天地素】《寒林图为侯子晋赋》元德明·金
【争教天地无情】《木兰花慢 游三台二首》元好问·金末元初
【天地两无情】《婆罗门引 兖州龙兴阁感遇》元好问·金末元初
【天地无情任可怜】《舟宿武山是夕风雨骤发余襄公候潮处也》陈颖庆·元
【天地无情日杲杲】《曹娥江读碑图》大欣·元
【天地无情泪眼枯】《浔阳舟中三首》吴当·元
【天地无情泪眼枯】《九江杂咏书怀》吴当·元
【天地无情水自流】《东坡淮口墨迹卷后有黄策诗》张翥·元
【天地无情苦乱离】《自遣》徐孜·元
【天地岂无情】《夏雨》杨弘道·元
【天地无情潮寂寞】《凤凰台》陈孚·元
【天地无情经丧乱】《松阳感事》陈镒·元
【天地无情吾辈老】《再用韵答松阳诸友》陈镒·元
【天地无情时屡改】《兵后还武昌二首》丁鹤年·元末明初
【岁月无情天地老】《至正戊戌九日感怀赋》叶颙·元末明初
【天地无情妾有情】《改作》杨维桢·元末明初
【天地无情归浩劫】《与戴元礼黄山人期登石径山谒道陵而山人不至》李延兴·元末明初
【天地无情流水东】《予少年磊隗负气诵稼轩辛先生郁孤台旧赋菩萨蛮尝慨然流涕岁庚辰过铅山先生神道前有诗云云见南归纪行藁后会赣州黄教授请赋郁孤台诗复作近体八句亡其旧藁因念功名制于数定材杰例与时乖自昔不遇若先生者盖亦多矣然犹惜其未能知时审已恬于静退几以斜阳烟柳之词陷于种豆南山之祸今二十九年矣舟过是台细雨闭蓬静坐忽忆旧诗因录于此见百念灰冷衰老甚矣云》张以宁·元末明初
【天地无情吾辈老】《用畿字韵谢汪处谦先生新诗之辱》唐桂芳·元末明初
【天地无情遭乱世】《怀越东书舍歌》谢肃·元末明初
【天地无情身老大】《次陆北岩韵二首》陶宗仪·元末明初
【天地岂无情】《感怀十首》王冕·元末明初
【天地无情雨露高】《次韵酬高应文》高明·元末明初
【天地岂无情】《望雨无寐晓起偶题》于谦·明
【天地无情不可呼】《得杨氏妹书问讯亡妻计发书时没已四日矣感之复成二律》倪岳·明
【天地岂无情】《洪武庚辰八月一日为抚安人民至衣锦乡访安湖书院拜先圣殿谒先贤祠栋宇倾挠廊庑荒茀顾瞻感叹念欲兴修兹焉经始以俟毕工历初十日夜坐挈矩堂新月满庭谩尔兴怀成五言近体十首时儒生钟民敬亦次余韵以纪一时之清兴也》唐文凤·明
【天地无情岁月磨】《玉台寺》张诩·明
【天地无情者】《杨村大风》徐问·明
【天地无情叫岂知】《哭时褒四首》林光·明
【天地无情雨鬓苍】《夜怀》江源·明
【天地无情日月徂】《钱塘怀古》释宗泐·明
【天地无情白日悲】《送武安同福安柩归西江》金幼孜·明
【天地无情尽】《寄李子长》陈献章·明
【天地无情两鬓霜】《南塘偶书》谢复·明
【天地元无情】《哀邹汝愚六首》蔡清·明
【无情天地犹擐甲】《癸巳除夕》张煌言·明
【天地无情三日雨】《暮秋登百花寺风雨阻归感激时事偶承青州聂子见赠奉酬兼似梅庵长老》符锡·明
【天地无情陨此人】《哭董天士四首 其四》纪坤·明
【天地无情难永诀】《辛卯寓普济作八歌》释函可·明
【天地岂无情】《秋饥杂感四首》彭孙贻·明末清初
【天地无情秋亦老】《秋深》弘历·清
【天地无情满凉碧】《渡江作歌》姚燮·清
【天地无情成浩劫】《夜中不寐慨然成咏》张宗瑛·清
【天地无情】《莫愁湖》张裕钊·清
【天地无情】《莫愁湖》张裕钊·清
【天地非无情】《喜犹子秉瑛乡试报捷》戴亨·清
【天地非无情】《立秋夜雨晨起纳凉》查慎行·清
【天地竟无情】《谢皋羽西台》汪沅·清
【天地无情】《念奴娇 长沙王墓用坡公韵》王策·清
【风月无情天地老】《江子山亲家物故十有八年矣,吉人谢世,时切于怀,用赋长句》缪思勃·清
【天地无情仕路歧】《逾限被议自蜀旋里留别诸同寅》江昶荣·清
【天地无情催梦客】《自闻汝东凶耗,怀人感事,日觉伤心;再作二首》洪繻·清
【仰观天地岂无情】《凄江述怀》孙桐生·清
【天地无情气已秋!】《和厦门李子德原韵三首》许南英·清末近现代初
【天地无情飘断梗】《赠任公》林朝崧·清末近现代初
【天地无情】《沁园春·再挽晦闻》张尔田·清末近现代初
【天地太无情】《放歌》柳亚子·清末近现代初
【无情天地恨何平】《哭铸三尽节黄花岗》宋教仁·近现代
【天地无情侬命薄】《捣练子Author莺语细浪淘沙》刘鹏年·近现代
【无情天地有情侬】《浣溪沙 有感》徐谦·近现代
【天地无情秋亦老】《道中》汪石青·近现代
【天地无情日月寒】《弃妾行 用白乐天琵琶行韵》汪石青·近现代
【天地无情】《浪淘沙》卢前·近现代
【天地无情万态殊】《隆裕皇太后挽诗二首》黄锡朋·近现代
【天地无情眼欲枯】《岁暮杂诗三首》叶嘉莹·当代
【无情天地有情物】《一九七九年获释平反,于上海公园观牡丹花展作牡丹歌》徐英·当代
【无情天地自绵绵】《译《鲁拜集》》黄克孙·当代
【天地无情入倚楼】《登观音严 在新溪场外约半里,距泸市区四十里》胡惠溥·当代
【空叹天地无情】《一萼红 盆中月季一枝超群兀立赋此嘲之》傅义·当代
【天地无情正惨黑】《雪夜行》程滨·当代
【天地无情人有情】《雪夜行》程滨·当代
【天地有情终寂寞】《饮中赋》史谨·明
【茫茫天地终何情】《代香山寺老僧答》李攀龙·明
【安得与尔遁还天地终无端】《昨日行》钱宰·元末明初
(类似词句)日夕望其平
【日夕望其高】《苏堪上海所居园中有栝四株李拔可所赠也既来长春故居斥卖栝还旧主今苏堪逝世栝亦枯矣拔可乃作还栝图徵题》陈曾寿·清末近现代初
(类似词句)抚养甚分明
【抚养甚分明】《曾吏部寿诗集老杜句》楼钥·宋
(类似词句)仆射如父兄
【仆射亲民如父兄】《送杭州谢总管》倪瓒·元末明初
【视仆射如父兄】《挽曾国荃联》孙锵鸣·清
【仆射今谁托父兄】《从军行(成化乙未)》屠滽·明
【仆射何妨是父兄】《送刘兵宪长钦赴滇中》欧大任·明
【仆射父兄勤远戌】《送程九屏领兵入卫二首时有郎官欲上书请余开府东海任捣剿之事故次首及之》钱谦益·明末清初
【仆射军中若父兄】《大风行》龚鼎孳·明末清初
【仆射由来类父兄】《寄张枚公张时在保宁将军幕中》王又旦·清
【古称仆射如弟兄】《镇南世节行为黔国公赋》沈周·明
上一篇:神仙湖上窟,春日远跻扳;酌酒看明月,题诗品众山;松云当户落,溪水 | 明·张? 三至茂屿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