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孤为客早②,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 唐·严维 李端公

【题注】一作卢纶诗,题作送李端。【按】① 一作:正 ② 一作:惯《唐诗近体》:
“少孤”句悲李,“多难”句自悲。“掩泪”二句,送。《养一斋诗话》:
“少孤句,皆字字从肺肝中流露,写情到此,乃为入骨。虽是律体,实《三百篇》、汉魏之苗裔也。《诗境浅说》:
诗为乱离送友,满纸皆激楚之音。前四句言岁寒送别,念征途之递迢,值暮雪之纷飞,不过以平实之笔写之。后半篇沉郁激昂,为作者之特色。《唐宋诗举要》:沉至(“少孤”二句下)。《唐诗鉴赏辞典》:
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章,以一个“悲”字贯串全篇。首联写送别的环境气氛,从衰草落笔,时令当在严冬。郊外枯萎的野草,正迎着寒风抖动,四野苍茫,一片凄凉的景象。在这样的环境中送别故人,自然大大加重了离愁别绪。“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来平直、刻露,但由于是紧承上句脱口而出的,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相反倒是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诗的第二联写送别的情景,仍紧扣“悲字”。“路出寒云外”,故人沿着这条路渐渐远离而去,由于阴云密布,天幕低垂,依稀望去,这路好象伸出寒云之外一般。这里写的是送别之景,但融入了浓重的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这一笔是情藏景中。“寒云”二字,下笔沉重,给人以无限阴冷和重压的感觉,对主客别离时的悲凉心境起了有力的烘托作用。友人终于远行了,现在留在这旷野里的只剩诗人自己,孤寂之感自然有增无已。偏偏这时,天又下起雪来了,郊原茫茫,暮雪霏霏,诗人再也不能久留了,只得回转身来,挪动着沉重的步子,默默地踏上风雪归途。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处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发展自然,色调和谐,与上句一起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于淡雅中见出沉郁。
第三联回忆往事,感叹身世,还是没离开这个“悲”字。诗人送走了故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不禁产生抚今追昔的情怀。“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是全诗情绪凝聚的警句。人生少孤已属极大不幸,何况又因天宝末年动乱,自己远役他乡,饱经漂泊困厄,而绝少知音呢?这两句不仅感伤个人的身世飘零,而且从侧面反映出时代动乱和人们在动乱中漂流不定的生活,感情沉郁,显出了这首诗与大历诗人其他赠别之作的重要区别。诗人把送别之意,落实到“识君迟”上,将惜别和感世、伤怀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全诗思想感情发展的高潮。在写法上,这一联两句,反复咏叹,词切情真。“早”、“迟”二字,配搭恰当,音节和谐,前急后缓,顿挫有致,读之给人以悲凉回荡之感。
第四联收束全诗,仍归结到“悲”字。诗人在经历了难堪的送别场面,回忆起不胜伤怀的往事之后,越发觉得对友人依依难舍,不禁又回过头来,遥望远方,掩面而泣;然而友人毕竟是望不见了,掩面而泣也是徒然,唯一的希望是下次早日相会。但现在世事纷争,风尘扰攘,何时才能相会呢?“掩泪空相向”,总汇了以上抒写的凄凉之情;“风尘何处期”,将笔锋转向预卜未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这样作结,是很直率而又很有回味的。
(刘永年)(类似词句)离别自堪悲
【多别自堪悲】《送吉中孚校书归楚州旧山》卢纶·唐
【离别正堪悲】《孤雁二首》程素绚·清
(类似词句)路出寒云外
【六出寒花云外飘】《夜雪》梁化凤·明末清初
【路出片云外】《郊游》张时彻·明
(类似词句)人归暮雪时
【人归暮雨时】《宿新升圩港》陈熙治·清
【小巷人归日暮时】《读龙生兄忆昔四绝句隐括成一律》陈仁德·当代
【佳人归去暮雪深】《初见郴倅阮云心》萧立之·宋
(类似词句)少孤为客早
【少孤客为早】《送谈九归里行赴浙东时同客于湖四首》殷葆诚·清
【少孤为客效疆场】《赖公蓝田开七秩觞咏诗敬贺四首》薛昂若·清末近现代初
(类似词句)多难识君迟
【多难识君迟】《访翟梅山》王镃·宋
【识君偏迟在多难】《相逢行,赠曾汝泉》陈肇兴·清末近现代初
【万方多难识君迟】《浣溪纱 有赠》黄绮·当代
【多难逢君事已迟】《行路难》钱澄之·清
【多难逢君识君好】《碌碌行寄保昌县丞童豫》孙蕡·明
(类似词句)掩泪空相向
【抱向空山掩泪看】《自题中州集后五首》元好问·金末元初
【掩泪向空房】《别离吟》许炯·明
(类似词句)风尘何处期
【春风何处有佳期】《与崔十五同访裴校书不遇》武元衡·唐
【春风何处有佳期】《集古 戏书》李俊民·金末元初
【明月清风何处期】《送别》陈繗·明
【此外风尘何所期】《吴伯子候榜五羊过宿此赠》释今无·明
【风尘何所期】《拟红豆曲》陈仁德·当代
【何处风尘岁】《除夜书情》周弘亮·唐
【风尘何处托清魂】《哭德和伯氏六首》林景熙·宋末元初
【何处避风尘】《鄞城火后见光远》戴表元·宋末元初
【村墟何处避风尘】《次顾清逸见寄韵》成廷圭·元
【乾坤何处不风尘】《寄黄仲美》刘基·元末明初
【风尘满眼何处避】《赵彦徵画》宋杞·元末明初
【盈眸何处不风尘】《初春感怀寄马孟高社丈》何其伟·明
【何处混风尘】《怀袁景从》佘翔·明
【风尘何处著】《绝顶》张博·明
【世情何处不风尘】《有感漫成六绝》李孙宸·明
【风尘何处可藏名】《徐子与王元美见过招陆无从同集斋中》欧大任·明
【风尘何处望荆榛】《送康山人裕卿归永嘉》欧大任·明
【风尘何处望函西】《酬朱兵宪秉器以华岳诸诗三秦石刻见寄》欧大任·明
【何处风尘起】《刘生》江源·明
【驱车何处逐风尘】《车遥遥》陈政·明
【风尘何处不萧森】《送陈比部使闽中》李攀龙·明
【明朝何处风尘吏】《再别子与》李攀龙·明
【襜帷何处傍风尘】《送子与》李攀龙·明
【何处风尘不壮游】《夜登城东角楼和峻伯得楼字》王世贞·明
【风尘何处避墙东】《梁璘叔索题藻玉斋》欧必元·明
【风尘何处躬耕好】《赠张书绅还钱塘》张煌言·明
【客来何处有风尘】《访茶村先生不值》彭心锦·清
【曳裾何处逐风尘】《送毛亦史入都》沈受宏·清
【风尘何处侵】《登北固山绝顶》薛镛·清
【何处大道风尘黄】《蕉林骤雨》阮元·清
【莽风尘何处系相思】《八声甘州》吴玉如·近现代
上一篇:寒鸿初动塞云收,阿滥堆中唤客愁;记得吴江归棹晚,芦花风外一声秋 | 清·张衡 闻笛